漏侧是能力问题?
关于漏测的问题:一方面认同在一些边缘场景下总归会有遗漏;另一方面认为如果是非边缘场景还有遗漏,那是测试同学的能力不够。
比起常听到的一切问题归测试的论断,这个评价已经算是比较客气的了。首先我不否认测试能力的确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测试结果,其次我也不认为非边缘场景漏测就一定是测试能力问题。讲几个典型的案例吧。
第一个案例:范围扩散
某需求到临上线时,为了修改一个重复请求的缺陷动了底层代码。这个需求可能影响到 40 多家商户的对接,即便是只改了十来行代码,但保不准会波及到哪个未知功能点。研发担心造成资损,于是同步测试需要全部回归。
该变更涉及到 600 多条用例,只有半天时间,迫于进度压力,测试同学只好挑选部分核心商户执行回归,然而最终还是有一家商户由于调用参数不同出现异常。这算不算测试能力问题?
第二个案例:特异代码
某电商项目,发布后收到用户反馈,蜡烛(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它的品名)的会员折扣计算不正确。后来经过复盘发现,两周之前因为活动上线赶工,将蜡烛的价格单独写了一个 if 条件特殊处理,导致新的计算逻辑在这个分支下未能生效。
当然,测试无从知晓这个事情,一百多个品类也没有(通常也不会)逐个验证。而对应处理这段代码的研发,在活动发布之后也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这算不算测试能力问题?
第三个案例:历史影响
一个调整套餐月度可用消费额的需求发布之后,30 多家老客户电话投诉新的额度未生效。调查之后得知,多年前在产品发布初期为了吸引客户,曾经售卖过一批价格比较优惠的套餐,并对客户承诺永远有效。
优惠套餐早已在管理后台中下线,因此本次调整也就忘记了这批初始客户(况且相关人员也轮换过多次了)。更有意思的是,该套餐下线的时候,还没有测试团队。这算不算测试能力问题?
总结:这是个工程问题
上面的几个案例,如果非要让测试来解决,其实也不是不行。比如可能会有人说:我可以提高自动化覆盖率;我可以要求测试也得 Code Review;我可以如何如何等等。都很有道理。
我的看法是,如果只把眼光放在测试身上,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最优解。比如明明研发用 3 个小时做个架构设计就能避免的问题,为什么非要测试花 30 个小时写自动化脚本来保证?
质量是需要以工程的视角来看待的,在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时候,建议还是从整条链路的效率上考虑,争取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就不容易陷在“为什么我招了这么多高级测试工程师,还是会有缺陷遗漏”的困惑里。
标签:漏侧,能力,问题,案例,测试,套餐 From: https://www.cnblogs.com/andy0816/p/1791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