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商业化处理器都致力于单核处理器的发展,通过在芯片上集成更多数目的晶体管,加快运算速度 (即主频),从而提升系统性能。
2005年,当主频接近 4GHz 时,Intel 和 AMD 发现,单纯提升主频已无法明显提升系统整体性能。单核处理器利用冗长的运算流水线 (即增加每个始终周期同时执行的运算个数),可以达到较高的主频,但由于流水线过长,使得单位频率效能低下,且由于缓存的增加与漏电流控制不利,导致功耗大幅增加。3.6GHz 奔腾四芯片在性能上反而还不如早些时推出的 3.4GHz 产品。此外,随着功率增大,散热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在芯片功耗超过150瓦后,现有的风冷散热系统将无法满足散热的需要。
显然,当晶体管数量增加导致功耗增长超过性能增长速度后,处理器的可靠性就会受到致命性的影响。
因此人们转向的多核处理器方案。早在1996年就有第一款多核 CPU 原型 Hydra。2001年 IBM 推出第一个商用多核处理器 POWER4,2005年 Intel 和 AMD 多核处理器大规模应用。
多核处理器越来越流行,在服务器、桌面、上网本、平板、手机还是医疗设备、国防、航天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多核处理器的发展
多核处理器: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的内核。
2.1 从核结构上区分
同构多核架构在硬件与软件设计上比较简单,通用性高。
从硬件角度 (和结构) 分类:
1️⃣ 同构多核结构:CPU 中的所有内核的结构都一样。
e.g., Exynos4412,freescale i.mx6 dual和quad系列、TI的OMAP4460等,Intel的Core Duo、Core2 Duo等。
2️⃣ 异构多核结构:CPU 中存在不同结构的内核。
e.g., TI的达芬奇平台DM6000系列(ARM9+DSP)、Xilinx的Zynq7000系列(双核Cortex-A9+FPGA)、Cell处理器(1个64位POWERPC+8个32位协处理器)等。
2.2 从运行模式上区分
从软件角度分类,多核处理器的操作系统体系有:
- SMP (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对称多处理) 结构
- AMP (A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非对称多处理) 结构
- BMP (Bound Multi-processing,边界多处理) 结构
SMP 结构
只有一个操作系统(OS)实例运行在多个 CPU 内核上,一个 OS 同等的管理各个内核,为各个内核分配工作负载,系统中所有的内核共享内存资源和外设资源。
因为异构处理器的各个内核结构不同,如果一个 OS 去管理不同的内核,这种情况实现起来比较复杂,所以一般运行在 SMP 结构下的通常都是同构处理器。Windows、Linux 和 Vxworks 等多种 操作系统都支持SMP 结构。
标签:发展,内存,架构,NUMA,MPP,服务器,SMP,CPU,节点 From: https://www.cnblogs.com/angelia-wang/p/1788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