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态与非静态初识:
1.为什么会有静态和非静态?
解释:Java中的静态和非静态是指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的修饰符,Java中有静态和非静态,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编程需求。
2.静态和非静态的定义:
静态:(有static)
静态变量和方法是属于类的,而不属于类的实例或对象。它们可以通过类名直接访问,不需要创建对象。因此,静态成员常常用于描述与类本身有关的信息,比如常量、工具方法等。例如,Math类中的PI常量和abs()方法都是静态的。
非静态:(无static)
非静态变量和方法则是属于类的实例或对象的。它们必须依赖于对象的状态,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因此,非静态成员常常用于描述类的实例状态,比如具有不同属性的学生或员工对象。例如,一个Person类中的name和age变量就是非静态的。
注意:静态方法和变量是类创建了就会有的,但是非静态变量和方法是实例对象创建后才会存在的
二.静态和非静态实例:
1.在成员变量处:
public class MyClass {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 = 0; // 静态成员 private int id;// 非静态成员 public MyClass() //创建实例 { count++; id = count; } public static int getCount() { return count; }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id; } }
其中的count是静态变量,用于记录MyClass类的实例数量,每当创建一个 MyClass 类的实例时,count 就会自增,从而实现了记录实例数量的功能,在 getCount() 方法中,我们可以直接访问静态变量 count,因为它属于类。id为非静态变量,在 getId() 方法中,我们需要先创建对象,才能访问。
public class TestStaticAndNonStati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Class obj1 = new MyClass(); MyClass obj2 = new MyClass(); // 使用静态方法获取实例数量 System.out.println(MyClass.getCount()); // 输出 2 // 使用非静态方法获取对象 id System.out.println(obj1.getId()); // 输出 1 System.out.println(obj2.getId()); // 输出 2 } }
2.在成员方法处:
public class project { static int a,b; //静态变量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a,int b) //静态方法 { return a+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result=project.add(2,2); //调用静态方法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result); } }
补充:Java统一都是值传递,只是方法当前的值会改变,走出方法后值不会改变
//值传递:java统一都是值传递 public class Demo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1; System.out.println(a);//1 Demo02.change(a); System.out.println(a);//1 } //返回值为空 public static void change(int a){ a=10; } }
//引用传递:对象,本质还是值传递 public class Demo0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System.out.println(person.name);//null Demo03.change(person); System.out.println(person.name);//秦疆 } public static void change(Person person){
//person是一个对象:指向的--->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这是一个具体的人,可以改变属性。
person.name = "秦疆"; } } //定义了一个Person类,有一个属性:name class Person{ String name;//不赋值时默认值为null }
标签:03,调用,静态,面向对象,int,static,println,MyClass,public From: https://www.cnblogs.com/sankouyitouju/p/1784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