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 读的书少, 见得人少, 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 在处理一些设计问题时, 自己构思了一些很精妙的解决方案, 然后某一天突然发现, 原来也有人在做同样的事情, 而且解决方案是如此的相似.
一般这种情况意味着两点:
1. 你的解决方案大概率是很好的. 因为有同样的人在遇到同样的问题采取了相似的方案. 说明大家都进行了大量的构思. 这不是巧合, 而是一种必然.
2. 你可能有点闭门造车了, 可能意味着你缺少更广博的视野, 更多的学习, 更多的阅读, 更多的交流. 更多的碰撞. 因为你不可能在你遇到的所有问题上都能构思出最好的方案, 举一反三, 要多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 怎么做的, 怎么想的
当然了, 最好的结果是, 你看到对方的解决方案甚至连命名都和你的如出一辙. 简直就像碰到了知音.
如果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一些重要的书本中学到的精髓. 可以是这样的:
从设计模式中学到的: 抽象与封装
思潮和相似: -> 面向接口 -> 各种框架的类图设计 Bolt / UnrealEngine /
从重构中学到的: 数据驱动与解耦 :
-> ECS / UE GAS /
Unix编程艺术: 生成, 简单, 透明和可见 -> 其实这个的核心也是数据驱动
-> TAPython
从我自身的工作内容来看, 可能更好举例子, 但是都是些只有自己能领悟的例子
可自己生成自己的编辑器 ≈ TAPython
Interaction Actor Tag ≈ UE FGameplayTags
ClientSideNPC ≈ 晶核DS优化的一部分
UI Mode ≈ InjectFix
随着看的代码越多, 越发的感觉到 数据驱动慢慢被人接受, 而且慢慢被广泛应用, 虽然很多人跨 某某框架做的好, 大部分是从使用和功能强大上考量的, 而非从其最本质的 数据驱动设计 来考量的.
但是 我相信, 慢慢有人去模仿和学习这些框架时, 会从一些书本中找到 数据驱动 这四个金色大字. 从而形成和我一样的 感触: 设计的相似和相遇. 以及 多读书的价值
标签:解决方案,构思,相似,驱动,设计,思潮 From: https://www.cnblogs.com/wmalloc/p/1775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