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三层架构?
UI(表现层): 主要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显示处理后用户需要的数据。
BLL:(业务逻辑层): UI层和DAL层之间的桥梁。实现业务逻辑。
DAL:(数据访问层): 与数据库打交道。主要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交给业务层,同时将业务层处理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基于UI层的。用户的需求反映给界面(UI),UI反映给BLL,BLL反映给DAL,DAL进行数据的操作,操作后再一一返回,直到将用户所需数据反馈给用户)
Entity(实体层):它不属于三层中的任何一层,但是它是必不可少的一层。
Entity在三层架构中的作用:
1、实现面向对象思想中的"封装";
2、贯穿于三层,在三层之间传递数据;(注:确切的说实体层贯穿于三层之间,来连接三层)
3、每一条数据就相当于一个对象,每个字段对应对象相应的属性(ORM思想)。
4、每一层(UI—>BLL—>DAL)之间的数据传递(单向)是靠变量或实体作为参数来传递的,这样就构造了三层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功能的实现。
二、为什么使用三层架构?
目的很简单,实现 ”高内聚,低耦合“。
内聚: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高内聚就是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高。
耦合: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尽可能的使其独立存在,也就是说,让每个模块,尽可能的独立完成某个特定的子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尽量少而简单,如果某两个模块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的话,最好首先进行模块划分,有利于修改和组合。
三、与两层的区别
两层:
(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变化时,都需要重新开发整个系统。"多层"放在一层,分工不明确耦合度高——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可维护性低、可扩展性低)
三层:
(发生在哪一层的变化,只需更改该层,不需要更改整个系统。层次清晰,分工明确,每层之间耦合度低——提高了效率,适应需求变化,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三层架构的优势:
1,结构清晰、耦合度低
2,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3,利于开发任务同步进行, 容易适应需求变化
三层架构的劣势: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代码量,增加了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