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alid 注解的作用
@Valid 注解是 javax.validation 包中的一个注解,它可以用来标注需要验证的数据对象。当一个带有 @Valid 注解的对象传递给 SpringMVC 的控制器方法时,SpringMVC 会自动调用验证器来验证这个对象。
二、数据验证的流程
SpringMVC 中的数据验证流程如下:
- 客户端发起请求。
- DispatcherServlet 接收到请求后,根据请求的 URL 映射到对应的 Controller。
- Controller 中的方法接收到请求后,如果有需要验证的数据,就使用 @Valid 注解进行标注。
- 如果数据验证失败,会抛出 MethodArgumentNotValidException 异常,SpringMVC 会自动将错误信息封装成 JSON 格式返回给客户端。
- 如果数据验证通过,Controller 方法会继续执行。
三、如何使用 @Valid 注解
在 SpringMVC 中,我们可以在 Controller 方法的参数中使用 @Valid 注解来标注需要验证的数据对象。例如:
@RequestMapping("/user") public String addUser(@Valid User user, BindingResult result) { if (result.hasErrors()) { // 处理验证失败的情况 } // 处理验证成功的情况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使用 @Valid 注解标注了 User 对象,当这个对象传递给 addUser 方法时,SpringMVC 会自动调用验证器来验证这个对象。验证结果会被封装成一个 BindingResult 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获取验证结果。
四、数据验证的规则
在使用 @Valid 注解进行数据验证时,我们需要定义验证规则。验证规则可以通过在对应的数据对象中添加 javax.validation.constraints 包中的注解来实现。例如,我们可以在 User 类中添加如下注解:
public class User { @NotNull(message = "用户名不能为空")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Size(min = 6, max = 20, message = "密码长度必须在 6 到 20 个字符之间")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Email(message = "邮箱格式不正确") private String email; // 省略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使用 @NotNull、@Size 和 @Email 注解来定义了用户名、密码和邮箱的验证规则。如果这些规则被违反了,验证器会自动将错误信息封装成 BindingResult 对象返回给客户端。
五、自定义验证规则
除了使用 javax.validation.constraints 包中的注解来定义验证规则外,我们还可以自定义验证规则。自定义验证规则需要实现 ConstraintValidator 接口,例如:
public class CheckCaseValidator implements ConstraintValidator<CheckCase, String> { private CaseMode caseMode;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ialize(CheckCase constraintAnnotation) { this.caseMode = constraintAnnotation.valu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Valid(String value, ConstraintValidatorContext context) { if (value == null) { return true; } if (caseMode == CaseMode.UPPER) { return value.equals(value.toUpperCase()); } else { return value.equals(value.toLowerCase()); } }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实现了一个 CheckCaseValidator 验证器,它可以用来验证一个字符串是否全是大写或全是小写。这个验证器需要使用 @CheckCase 注解来标注,例如:
public class User { @CheckCase(CaseMode.UPPER) private String name; // 省略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 }
标签:String,验证,SpringMVC,value,Valid,注解 From: https://www.cnblogs.com/visioning/p/1774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