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费曼学习法
如果你想检验一个知识是否掌握了,那就试着看能否把这个知识将给不会的人,并让他们听懂。
回想起我学习生涯成绩最好的一段时间——也就是初中,那时候我和我妹妹在同一所中学不同班,我的成绩很好,而我妹妹成绩在班级里面倒数。然后我爸就让我每个周末给我妹妹补习。那时候我从网上找课件,自己修改,有时候自己做课件,在将知识讲出来,并给一个不会的人讲懂了的时候,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加深。
2. 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高中学竞赛的时候,有个学长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说竞赛的学习过程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很难,慢慢的随着学习的过程会变得简单。
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总是由浅入深的,不要因为刚开始的笨拙限制了自己,要敢于尝试。
3. 区分思维型和记忆型知识
回想一下自己初中或者高中学习的知识,看看还剩多少。那些记忆型的知识如果不定期回顾,会随着时间慢慢地被遗忘。而思维型的知识就会很牢固,且容易推广(举一反三)。就举个我最近学习的TCP握手为例,如果我只是背诵TCP握手的具体流程,那么这是不牢固的。但是如果我知道TCP三报文握手为什么这么设计,那么即使我忘记了,那么也可以通过思维大概推导出来。再比如在刷算法/数学题的时候,如果我只记住了这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但不知道为什么用这个方法,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不容易解出来。
但是并不是说记忆型不重要,因为有些知识他是没有理由的或者说理解的代价比记忆要大得多,这时候就需要去记忆。
4. 跳出思维限制
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我国的教育其实对于自由思考是不友好的,因为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其它的一切都是不提倡的。
随着年龄的提升,我们越来越少地去问为什么,学校所筛选出来的是能够快速掌握某项知识/技能的人。
练习能够加深我们对某一个知识的理解程度,但也会成为我们思想的钢印。当提到某个知识的时候,我们下意识的认为就是那样的,而不会进行过多的思考。
比如在刷LeetCode合并两个有序链表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就是按照题解那样做的,以至于在实际运用中也会不假思索地那样做,当被面试官问道这一定是对的吗,我心想这哪里还有错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两个链表是相交的情况。所以我认为做题的时候应该不拘泥于题解,要多思考 corner case,否则的话你就会无限接近出题人想让你变成的样子。
5. 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学校教育对我造成的影响是极度追求效率,
但是没有意识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100米短跑,而且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不同的。只有保持对学习的热爱才有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可能。回归学习的本质,学习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超越他人,改变阶级(学校教育要求我们变成这样)。学习就是人的一项本能,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学习不需要努力,也并非我一定要掌握什么,Just for fun (Linus 的自传也叫这个名字)!
标签:知识,TCP,学习,记忆,关于,思考,时候 From: https://www.cnblogs.com/huihao/p/1675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