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证的核心问题是身份管理,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单点登录的形式,来解决复杂的身份管理问题。常用的单点登录方式包括CAS流程、JWT、OAuth和OpenID。
通过身份认证,我们只能够确认用户的身份,而对用户的操作和访问行为的把控,就是授权和审计的任务了。
“授权”和“访问控制”其实是同一个概念,都是允许或者禁止某个用户做某件事情。
访问控制模型
具体来说,一个主体请求一个课题,这个请求的授权由访问控制来完成。
常见的访问控制机制
DAC(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自主访问控制)
DAC就是让客体(资源)的所有者来定义访问控制规则。例如Linux采用的就是DAC,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文件能够被谁访问。
Role-BAC(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管理员只需要定义好每一个角色所具备的功能权限,然后将用户划分到不同角色中,就完成了访问控制配置的过程。
Role-bac是防止权限泛滥,实现最小特权原则的经典解决方案。
Rule-bac(rule based Access Control,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
Rule-bac就是制定某种规则,将主体、其你去和客体的信息结合起来判断。在rule-bac的控制机制中,如果你想要在图书馆借书,管理员会说“根据规定,持有阅览证就可以借书”
相比较来说,DAC是所有者对客体制定的访问控制策略,role-bac是管理员对主体制定的访问控制策略,而rule-bac可以说是针对请求本身制定的访问控制策略。
在rule-bac中,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需要定义是“默认通过”还是“默认拒绝”,即当某次请求没有命中任何一条规则时,我们是应该让它通过还是拒绝?
例如,某个服务只提供了80和443端口的web服务,那么防火墙配置的规则是允许这两个端口的请求通过。对于其他任何请求,因为没有命中规则,所以全部拒绝。这就是默认策略。
Rule-bac适合在复杂场景下提供访问控制保护,因此,rule-bac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在安全中最为常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防火墙。防火墙通过将请求的源IP和端口、目标IP和端口、协议等特征获取到后,根据定义好的规则,来判定是否允许主体访问。比如,限制22端口,以拒绝SSH的访问。同样,应用也往往会采取风控系统,对用户异常行为进行判定。
Mac(Mandatory Access Control强制访问控制)
比如:为了保证机密性,MAC 不允许低级别的主体读取高级别的客体、不允许高级别的主体写入低级别的客体;为了保证完整性,MAC 不允许高级别的主体读取低级别的客体,不允许低级别的主体写入高级别的客体。这么说有些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来记:机密性不能低读、高写;完整性不能高读、低写。
就是机密用户不能往公开数据库中写数据,公开用户不能从机密数据库中读数据,相当于掐断了数据从机密流向公开的方式,从而保障机密性。
完整性:
其实原理在于限制信息流动的方向。可以设想的场景是,如果高级别主体读取了低级别的脏数据,导致高级别执行了异常的操作或者污染了原有的数据,就是一种完整性的损失了。
MAC 是安全性最高的访问控制策略。但它对实施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对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进行标记。在实际工作中,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每一个应用和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生产新的数据,数据也不停地在各个系统之间流转。你需要对这些行为进行全面的把控,才能将标签落地。因此,MAC 仅仅会出现在政府系统中,普通公司在没有过多的合规需求下,不会采取 MAC。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将4中访问控制机制组合使用
比如,在 Linux 中,我们除了对文件进行 DAC 访问控制,也利用了 role-BAC 定义了用户组(group)的概念。这样,管理员就可以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组中,DAC 也会按照分组去定义相应的权限了。
威胁评估步骤
在安全方案实际落地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目前存在哪些安全威胁。只有明确了这些安全威胁,你才能够成功说服老板和业务人员,去配合你推动安全方案的落地。既然如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威胁评估,看看哪里有安全威胁。
三个主要步骤:识别数据、识别攻击、识别漏洞
一般情况下,在识别完数据之后,就能推测出黑客会采取哪些方式进行攻击
识别攻击。识别攻击的核心就是,明确什么样的数据有价值被攻击。比如公开的数据,就没有意义
识别漏洞。比如,对于web应用,他可能出现如xss、sql注入等web漏洞。比如,进两年来由MIRE提出的ATTACK框架比较知名。
通过对数据、攻击、漏洞的识别,你就能够知道,公司当前面临了哪些潜在的威胁,从而可以去思考解决方案,并推动它的落地。通常来说,我们需要定期(比如每年)对公司进行一次全面的威胁评估工作,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调整安全方案。
标签:DAC,访问控制,05,用户,bac,客体,识别,数据保护 From: https://www.cnblogs.com/Adam-Ye/p/1771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