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关于什么是‘善’这一问题时,我们可能面临循环论证的一个问题。
我们翻开汉语字典中对善的解释,可以看到该解释必然使用其他描述性文字来对该汉字做出解释。譬如,‘善’在形容事物时,做好,美好这一解释。但,何为好的和美好的呢?你可能说这是废话,然后给我一堆关于好的定义:譬如,美味的事物是好的,好与不好相反,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是好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是好人,等等。
那接下来我就要请你解释一下什么是美味了,可能得解释是美味就是那种吃了让人觉得心情愉悦的食物。我又想让你解释一下什么是心情愉悦,你可能觉得无语了,先别急。我们重复这一过程,即用形容词B解释形容词A,并且在解释过程中,形容词B不能被重复使用,然后将这个过程一直推至无穷。
假设Y:为了推理方便,我们先假设字典是有限的集合。
那么必然存在一条解释链,A->B->C->...->X。链的头部就是我们要解释的第一个词A,链的末尾是我们需要解释的最后一个词。当我们在解释最后一个词的时候,会发现已经无词可用了,这个时候不得不使用已经出现过的一个词来解释词语X,这就形成了一条词语的解释链。这就是所谓的循环论证问题。可以看到在该循环论证过程中,没有揭示任何客观事物的规律。换句话来说,在循环论证过程中,没有揭示任何真理。
接下来我们回到假设Y,如果字典并非有限而是无限的,即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个新的词语Z来将上述解释链继续下去。这并非不可能,每版新华词典都会加入一些新的词汇。那对于词语A的解释就落到了这个新出现的词语中,一直没有尽头。这难道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吗?我们真正想看到的结果是,有一个词不再需要我们去解释它,它是被大家所公认的真理,即公理。但是,我们中有一个质疑一切的人存在,以至于他想对任何词语都做出一番合理的解释,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虽然你未曾进行过这样的深度思考,但是一定也会产生相同的困惑。因此,我不得不在这里做出这样一番推理,以此证明语言的含糊性。
我们在学数学的时候,任何论证都是从公理开始的,这也正是为了避免循环论证这一问题的出现。所以我说语言是含糊不清的,约定俗成的东西。而要揭示客观真理,仅仅从语言层面出发是不够的。毕竟文字的出现早于各种科学发现几千年,而文字的演变过程又显然是滞后于科技的发展的,你会觉得几千年前的人类懂得比现在的人类更多的知识吗?
标签:解释,语言,词语,约定俗成,我们,循环论证 From: https://www.cnblogs.com/xuqinkun/p/1770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