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3,全名为“Post Office Protocol - Version 3”,即“邮局协议版本3”。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由RFC1939定义。
POP3的具体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由J. K. Reynolds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了POP3协议的前身,POP1和POP2。到了1998年,POP3成为Internet标准,并持续发展和改进。虽然POP4曾被提出,但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POP3仍然是电子邮件接收协议的主要选择之一。
POP3服务器允许用户在本地计算机上下载或删除电子邮件,而不需要一直连接到Internet。它使用TCP/IP协议栈进行网络连接,并使用SMTP协议进行端到端电子邮件通信。POP3可以通过各种邮件客户端进行访问,例如Outlook、Mozilla Thunderbird等。
尽管POP3仍然被广泛使用,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电子邮件需求的增加,IMAP(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开始变得越来越流行。IMAP提供了更强大和灵活的邮件访问方式,例如支持多个设备之间的邮件同步和离线访问等。因此,许多现代的邮件客户端已经开始转向使用IMAP协议。
POP3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
- 当客户机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时,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自己身份(用户名和密码)并由服务器成功确认,即客户端由认可状态转入处理状态。
- 在完成列出未读邮件等相应的操作后,客户端发出quit命令,退出处理状态进入更新状态,开始下载未阅读过的邮件到计算机本地。
- 最后,客户端再次发出quit命令,退出更新状态进入认证状态,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POP3协议规定,所有的删除操作必须在quit命令发出后才能执行。此外,如果邮件接收过程中发生断线,交互仍然处于处理状态,没有机会执行quit命令以进行更新状态。因此,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下载未读邮件之前,由于断线被迫中断POP3连接,导致已下载的邮件被删除。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使用POP3的跟进功能,即重新连接服务器并重新下载已删除的邮件。
标签:quit,协议,POP3,服务器,原理,邮件,客户端 From: https://blog.51cto.com/u_14540126/716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