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git 流程 merge 版本控制 master 提交 rebase 分支
1、git是一款版本控制工具
例如我们常用的淘宝,每次升级,版本号就会加一。那么我们怎么控制版本号呢? --使用git。
2、最常使用的git指令
git add . 暂存
git commit -m"***" 提交到本地
git pull 将远程仓库代码下拉到本地
git push 提交到远程仓库
不建议使用【Git Bash】中去输入指令,使用idea 中以及集成好的三个按钮更加快捷方便。
从左到右依次是【git pull】拉项目、【commit】暂提交到本地、【git push】提交到远程。
注意
:使用最左侧git pull拉项目时,会有Merge和Rebase两个选项,更推荐使用Rebase。Rebase的分支管理比较清晰。
merge:将在子分支的所有提交记录成一次commit,保留在记录中。(下图的E即为该记录)
rebase:不会保留commit记录,直接将分支中的内容排到master的记录之后。
merge操作后:
rebase操作后:
git Merge 和 git Rebase比较
- git merge 是将当前分支的提交放在merge分支的前面,而igit rebase是将当前分支的提交放到reabse分支的后面
- git merge会在最后增加一个merge的提交记录,而git rebase不会额外增加提交记录
- git merge合并之后提交记录是非常复杂的,而使用git rebase合并之后提交记录是线性的
- 使用git merge合并之后就不能再回退自己的提交代码了,如果回退则会降merge的内容一同回退了,而git rebase在合并之后可以继续回退自己的提交,而从rebase合进来的代码不受影响
- 很明显,dev开发分支适合使用git rebase,r而master主分支则非常适合git merge
- master主分支如果使用git rebase的后果是改变了提交历史,比如多人合作时后使用rebase的必须将前面使用过rebase的代码合到自己的前面,导致跟拉出来分支的时候提交历史不一样了,从而会带来各种比较痛苦的提交体验
3、切换分支
当我们本地有文件没有commit,去切换分支的时候(弹框选择Smart Checkout),这笔改动不会因为切换分支而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在没有提交的情况下切换分支,你写的东西不会改变。但如果你已经提交了这次改动,那么切换分支后被改动的地方就会切换成新分支的内容。
4、git版本控制流程
ci/cd
是大多数公司选择的一套开发流程。
首先有四个特性分支:
- dev分支,对应开发环境(属于程序员开发的,怎么折腾都没事)
- test分支,对应测试环境
- pre/release分支,对应预生产环境
- master分支,对应生产环境
- 当开发新功能时从master拉取并创建一个以feature开头的新分支,例如叫做feature_20230301,这时代码与master相同,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
- 开发完之后将feature代码merge到dev分支,此时代码便处于开发环境。
- 如果此时代码自己测试没问题,就将feature代码再merge到测试环境下,交给测试去测。
- 测试环境通过后才能将feature代码merge到master分支。
- 再将master代码merge到release预生产,这时你的代码就到达了预生产阶段,而这样做能够使预生产部署的代码来自master分支。
- 当预生产验证没问题后就可以发布到生产了。
当开发下一个功能时再次从master拉取新分支,重复上边流程,形成一个循环。
注意:
1、所有的改动都是由feature这个小的开发分支去合并。
为什么不由dev开发分支去合并?
----因为可能会出现自测不通过的分支提交到开发分支,那么这笔错误代码就会进入测试环境。
2、所有特性分支不允许push,能push只有feature这个小的开发分支。(方便代码review,merge在小组工作内是需要组长审批的)
hotfix分支
如果master分支去生产了,突然出现异常,需要紧急提一个 hotfix_xxxx 去修复这次报错。接下来按照公司需求,例如直接合并预生产,再合并到master。
总结
dev:开发环境,从feature去merge
test:测试环境,从feature去merge
pre:预生产环境,从master去merge,为了验证master代码
master:生产环境,从feature去merge
feature:开发分支----小功能,创建的时候,从master拉取
hotfix:bug修复分支,从master拉取
标签:git,
流程,
merge,
版本控制,
master,
提交,
rebase,
分支
From: https://www.cnblogs.com/nliu/p/1716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