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通信实务—7.交换与网管

通信实务—7.交换与网管

时间:2023-07-09 22:45:40浏览次数:35  
标签:信令 交换 通信 网络 网管 交换机 实务 软交换 路由

一、交换技术概述

1.交换技术的发展、基本概念和系统架构

1.1 交换技术的发展

电信网络从发展至今,交换技术基本经历了从人工到自动,从机械到电子再到光交换, 从早期的电路交换逐渐过渡到分组交换,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发展到 IP 交换。交换技术经过了很大的技术演进。从业务的角度来说,数据业务经过了报文交换网络、分组 X.25 交换网络、 帧中继网络到互联网的 IP 技术,语音业务经过了固定电话 PSTN 网络、 N-ISDN 网络、移动通信网络、 IP 电话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电路交换、分组交换两大类技术在融合发展,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业务从 N-ISDN 网络到 ATM 网络进而面向全 IP 网络发展,业务呈现数字化、 移动化、智能化的趋势。

1.2 交换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架构

交换设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用户终端连接到一台公用的设备,这就是交换设备。最初的交换设备是人工来控制的,主叫用户的去话分析、被叫用户的来话分析、主被叫通信链路的接通以及拆线等各项功能都由人工话务员完成。今天的交换机为程序自动控制,交换机的控制系统负责终端用户到终端用户之间语音、数据等信息的交换,根据主叫用户终端所发出的选择信号(这种控制信号也称为用户信令)来确定被叫用户终端,将这两个终端建立连接。

有了交换设备,以同步网、信令网、管理网为支撑的电信网络基本架构就逐步发展起来。交换设备提供了复用功能与寻址功能。在局间(交换设备之间)的中继线路上,通过复用传输技术提高了传输效率,通过寻址技术解决了寻找目的端(信宿)的问题。 同步网为整个网络提供了频率、相位、比特、数据帧、时间等各种传输级别的同步信号。信令网为网络上任意终端之间的连接建立提供了支撑。管理网为整个网络的性能、计费、安全运行等提供了保障。

 2.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

2.1 电路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是典型的面向连接,它分为 3 个阶段:建立连接、数据传输、 拆除连接。 在建立连接阶段,源端向交换机发出连接请求,沿途的交换机为这个连接分配资源。最基本的资源是时隙,如 64kbit/s的一个时隙,需要在沿途中继线的 PCM30/32 系统中申请空闲时隙;资源还包括在交换机内部交换芯片,如 TST 交换网络的内部通道;资源也可能是一个 DSP 资源,如通信中的回波消除器。总之,通过信令消息在沿途交换机的传递,交换机之间逐段分配资源,建立起端到端的专用通道(即电路〕。当然,如果这个阶段没有足够的资源, 那么呼叫就无法建立。

在数据传输阶段,用户在通话期间自始至终占用这条电路。这条电路是独占的资源,不被其他连接共亭,不能用于其他的语音或数据呼叫。专用的运接有时会造成资源浪费,即使是在本连接没有数据传送时也不能传送其他呼叫的数据,但电路交换的实时性很高。电路交换设备将入端口时隙来的数据通过交换芯片送到出端口时隙,这个过程中只有传输时延,不存在排队处理的时延,适合对时延敏感的语音通信等业务。

在拆除连接阶段,用户终端发出挂机信号等这样的拆线请求,沿途的交换机将这个连接占用的资源释放,完成时隙示闲、交换 TST 网络连接清除等工作。这样,再有新的呼叫请求进入网络,就可以使用这些资源了。

2.2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一一转发"的工作方式,提高了中继线路的利用率。但是这个工作方式不是分组交换首先采用的,之前的报文交换就采用了这种"存储一转发"的工作方式。 不同于电路交换对中继资源的独亭,报文交换采用"先来先服务"的原则实现各个支路共享中继电路。当然,为了让接收端一侧能区分出各个支路信号,每个支路信号都添加了报文头标示。报文交换的缺点就是要求交换机处理整个报文,这个方式不利于资源的使用,尤其交换一个长报文时,要占用大量存储空间。

分组交换针对孩个用户报文进行了改进,引入了分组。分组就是将用户的报文分割为若干个短的小数据段,即分组,每个数据段同样添加数据头信息,用于标示目的地址。分组便于交换机存储和处理,同时使用分组后,在线路上传送的各个分组可以按照类似流水线的方式进行传输,降低了交换时延。

分组交换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包括 3 个分组交换机与 A、 B、 C、 D4 个终端。 其中, B、 C 两个终端为分组型终端,具备将用户数据进行分段重组的能力 ;A、 D 两个终端为一般型终端,不具备将用户数据进行分段重组的能力。终端 A 发送目的地为终端 C 的 "C" 报文信息,在分组交换机1经过处理分为 "C1" 和 "C2" 2 个分组,每个分组各自携带目的地信息经由分组交换机 2 和分组交换机 3 到达终端 C,由终端 C 将这 2 个分组进行重组。 终端 B 发送目的地为终端 D 的报文在发出前分为了 3 个分组,经由分组交换机 3、分组交换机 2 送往目的地终端 D,由于终端 D 为一般型终端,分组交换机 2 需要将 3 个分组重组为一个用户报文送给终端 D。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两个用户之间存在多个路由的情况下,一份报文的多个分组可各自在不同的路由上传输。所以,分组交换网可以并行传输报文,而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只能串行传输报文。

上述的分组交换系统采用的是数据报的工作方式,这是无连接的方式,在分组交换系统中,还有一种虚电路的工作方式,是面向连接的方式。 虚电路要求两个用户终端设备在开始互相发送和接收数据之前,要通过信令交互建立逻辑上的连接;当连接建立之后,用户发送的数据就可以沿网络提供的资源而顺序到达目的地, 用户发送的也是分组,只是这种分组头中只含有少量的标识,能区分出是哪个连接;当用户拆除这个连接时,也需要通过信令完成资源的释放。

虚电路可以进一步分为交换虚电路与永久虚电路。 SVC 需要呼叫建立的过程,在通信之前必须建立虚电路, 通信结束后就拆除虚电路; PVC 是由用户预约该项服务, 在两个网络终端之间建立永久的虚连接,用户之间的通信可以直接进入数据传输阶段,这条虚拟的专线可随时传送数据。

分组交换方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靠性高。电路交换系统在接续的某一段中继电路或交换设备出现故障时,连接会产生中断。而在分组交换系统中,每个分组有足够的选路控制信息, 在中继电路或交换设备发生故障时,分组可经过其他路由到达终点, 不致引起通信中继。

(2) 按信息量比例计费。电路交换系统中,用户数据在建立好的通路中透明传输, 交换系统对用户数据不做处理,数据量的大小无法准确掌握, 计费适合采用按照通信时长的 方式。

分组交换系统中,用户数据经由交换机存储、传送,信息量的大小能够确切地掌握,在 计费上能够采用与信息量成比例的方式。

3.程控交换原理

3.1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系统结构从功能上分为话路部分与控制部分两大块, 与模拟交换机的区别主要是数字交换、数字传输。数字交换机的交换网络实现了时分语音信号的数字交换, 而无法数字化的振铃、馈电等信号则放在用户电路中来实现。同时,数字交换机之间使用数字中继电路来连接。

整个交换系统围绕母局的数字交换网络展开,包括用户模块、远端用户模块、各类中继接口电路、音信号电路、控制系统处理机、内部存储、外部存储(硬盘、磁 带等)、人机通信接口等。

用户模块由用户电路和用户集线器组成。用户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向电话用户提供接口, 将用户线上的模拟语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用户集线器将本用户模块的话务进行集中,送至数字交换网络, 一方面提高了用户模块和数字交换网络之间线路的利用率,同时也有效利用了数字交换网络的端口。例如,在 4:1 的集中比情况下, 480 个用户只需要提供 120 个话路,也就是 4 条2Mbit/s的 PCM 中继即可。

远端用户模块的基本功能与用户模块相似,也包括用户电路和集线器。远端用户模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驻地比较集中,而相距母局较远的场合,如离市中心较远的大型厂矿、住宅小区。单独使用普通用户接入线,无法服务于这些用户。远端用户模块对话务进行集中,通过数字中继连接中央母局模块,扩展了交换设备的服务距离,提高了语音质量。

 

中继接口包括模拟中继接口、数字中继接口。模拟中继器是数字交换机与其他交换机之间采用模拟中继线相连接的接口电路,它是为数字交换机适应对端局模拟接口而设置的。模拟中继线可以是传送音频信号的实线环路中继线,或是传送频分复用的模拟载波信号的中继 线。数字中继接口一般采用 PCM 系统进行传输。

在数字交换网络的端口上,还连接着信号音收发器。数字交换机中信号音发生器将拨号音、忙音等音频信号进行抽样和编码后存放在只读存储器 ROM 中,在计数器的控制下发出数字化信号的编码,经由数字交换网络发送到所需的话路上去。信号音接收器则通过数字交 换网络连接相应的话路,实现 DTMF按键号码、局间记发器信号的接收。

控制系统的处理机在用户模块、远端用户模块上都有部署,在中央母局也有设置,每个处理机负责控制各自范围内的电路,在进行呼叫处理时,配合完成电路扫描、驱动、话务接 续、呼叫复原等工作。

3.2 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组成

程控交换系统的软件是完成各项功能而运行于交换系统各处理机中的程序和数据的集合。如果按照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来分,程控交换系统的运行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这里的系统软件相当于一个通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交换机硬件同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程控交换系统的软件组成如下:

如果按照交换的概念来分, 则程控交换系统的软件组成如下:

4.电话信令的概念

4.1 信令的基本概念

信令是电话用户操纵的电话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完成呼叫接续的通信信息。 两个用户通过两台交换机进行电话接续时,所应传送的基本信令。

在电话接续过程中有以下基本信令:

主叫用户摘机呼出,用户话机 a、 b 线回路沟通,向交换机发送呼叫信令。

发端交换机完成去话接续后向主叫用户送拨号音。

主叫用户拨号,即向交换机发送被叫用户号码。

发端交换机根据局号选择局向路由及空闲的中继线,然后从所选好的中继线上向终端交换机发送占用信令, 再把局向选择信令及被叫用户号码发送给终端交换机。

①终端交换机根据局号和被叫用户号楼至被叫话机, 随后向被叫用户发送振铃信令和向主叫用户发送回铃音(或通知发端交换机,由发端交换机向主叫发送回铃音)。

②被叫昕振铃声后摘机,向终端交换机发送应答信令,然后终端交换机向发端交换机转发应答信令,使发端交换机开始统计通话时长并开始计费。

③用户双方通话,这时在用户线和中继线上所传送的是讲话信号,语音信号不属于信令系统的内容。

④主、被叫通话完毕,本例为被叫先挂机,话终信号由终端局发送给发端局,发端局给主叫发送忙音信号后,主叫挂机,全程电路释放。 现代电信网络的信令消息内容远比上述丰富、复杂。信令网已经成为现代电信网络重要的支撑网之一,没有信令网,电信网络就无法正常运行。

4.2 No.7 信令

No.7 信令最初为数字电话网而设计,以实现综合业务数字网为目标,是一个多功能且比较复杂的信令系统。在 1980 年原 CCITT 黄皮书中提出了 No.7 信令应用于电话网和电路交换数据网的建议,之后又在 1984 年红皮书中提出了应用于 ISDN 的建议。经过多年的应用发展, No.7 信令网可以为多种业务网传送与电路无关的各种数据信息,实现网络的运行管理维护和开放各种补充业务。

No.7 信令系统的信令传输通道与话路完全分开,因此称为"公共信令数据链路"。一条公共信令数据链路可以承载多条话路的信令,这种设置方式有以下优点:

①增加了信令系统的灵活性。信令系统不受话路系统的约束,灵活性高。

②信令传送速度快,呼叫建立时间短,提高了传输和交换设备的使用效率,可节省投资。

③具有提供大规模信令传送的潜力,便于增加新的网管和维护信令,适应新业务要求。

④利于向综合业务数字网过渡。

因此, No.7 信令在一个时期内成为了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应用信令, No.7 信令网也成为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智能网等多种业务网的重要支撑网之一。

二、现代交换技术

1.软交换技术

1.1 软交换的产生

软交换是伴随着 NGN 的概念出现的。2004 年 2 月, ITU-T 在新颁布的《Y.NGN-overview》建议草案中给出了下一代网络 NGN 的初步定义: "NGN 是一个分组网络,它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带宽和具有 QoS 能力的传送技术,实现业务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分离,它提供用户对不同业务提供商网络的自由接入,并支持通用移动性,实现用户对业务使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电信管理部门也给出了软交换的定义: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 它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 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 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软交换技术是由业务层技术演进、 VoIP 技术的发展、控制层技术演进 3 个方面来推动的。

首先从业务层面来看,在程控交换时代,软件实现了对交换的控制。但是向用户提供的每一项业务都与交换机直接有关,业务提供和控制都由交换机来完成。因此,每增加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先制定规范,再对网络中所有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 新业务提供周期长。为满足用户对新业务的需求,智能网技术将呼叫控制和业务提供相分离,交换 机只完成基本的呼叫控制和接续功能,而业务提供则由叠加在电话网上的智能网设备来提供。但是,智能网也存在一些问题:各个承载网(固话网络、移动网络的智能网标准各不相同)捆绑、业务执行环境技术封闭、网络资源不能共享。原有垂直管理的网络结构需要扁平化改造。

第二个方面, VoIP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分组网络上语音交换的应用,支持 VoIP 的 H.323、 SIP、 MGCP等各种协议受到各大厂商与运营的支持。但是,这些众多的协议之间在互联互通 上,需要统一的控制中心实现协议转换,并且一些 VoIP 设备承担媒体转换功能与协议转换功能,设备实现复杂。这些同样促进了软交换控制平台的出现。

第三个方面,控制层技术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将控制功能进行分离的趋势,如原来的移动交换中心 MSC,在移动通信网络出现电路域、分组域的划分后, MSC 的功能分解为 MSC-CALL-Server、 MGW 两个设备,分别负责呼叫控制、呼叫承载。

1.2 NGN 的体系架构

NGN 的网络功能分成 4 层,即边缘接入层、核心传送层、网络控制层和业务层。

NGN 的分层结构具有开放性和标准接口。在控制层与业务层之间采用标准的接口来实现业务提供和呼叫控制的分离,便于新业务的快速提供。控制层的核心功能实体就是软交换, 通过呼叫控制与传送承载的分离,便于在传送层采用新的网络技术。通过传送层与接入层的分离,便于现有各种网络的接入。

图中将传统电路交换机体系结构与软交换体系结构进行了对比。 NGN 中的接入层对应着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外国模块,如用户模块、远端用户模块、中继模块; NGN 的传送交换层对应着传统电路交换机的交换矩阵,如 TST、 TTT 等这样的交换网络,只是在 NGN 中以分 组交换网的形式出现 NGN 中呼叫控制层的软交换机对应着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模块,如控制模块的主 CPU 系统 NGN 中的业务控制层对应着传统电路交换机系统中的网络管理与业务控制,如 TMN 电信管理网的网管中心、智能网的 SCP 业务控制点。

可以看出,软交换体系采用开放的网络构架,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为独立的网络模块,各个模块可以按相应的功能划分,各自独立发展;各模块之间的协议接口基于相应的标准,原有的电信网络逐步走向开放,运营商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组合相应的功能模块,灵活配置网络。

NGN 分层结构的各层模块如下:

(1)边缘接入层。边缘接入层的工作就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接入软交换网络。 接入层的设备包括各种终端设备(如各种IP电话软硬终端及模拟终端)以及各种网关,网关可以将公众交换电话网、移动网络等各类终端转换实现接入。

①媒体网关。媒体网关负责电路交换网络与 VoIP 分组交换网络之间的媒体格式转换, 如将电路交换 PCM 的 64kbit//s 语音业务和分组网络(如G.723r53 . 即 5.3kbit/s) 媒体流之间进行转换,包括语音压缩、传真中继、回声消除和数字检测等。

②信令网关。信令网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成 SS7、 PRI 等电路交换信令与 VoIP 信令(H.323 或 SIP 信令)的转换;另一类是通过 SIGTRAN 协议核完成电路交换网 SS7 信 令网底层(如 MTP2、 MTP3) 和分组网传送层的适配转换,这样保持 SS7 上层协议(如综合业务用户部分 ISUP、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TCAP 等)不变。

(2) 核心传送层。核心传送层提供公共的传送平台,主要是基于分组 IP 骨干网。 NGN 各层(如业务层、控制层、接入层)的设备都连接在 IP 网上,设备之间的业务流和信令流都是通过 IP 传输的。

(3)网络控制层。网络控制层提供呼叫控制、认证、路由、资源管理等功能,其主要实体为软交换设备 Softswitch. 有时也称为媒体网关控制器 MGC. 软交换使用 MGCP 或 H.248/Megaco 实现对媒体网关的承载控制、资源控制及管理,软交换通过 SIGTRAN 协议连接信令网关,还可以通过 SIP、 H.323 连接各种设备。

软交换既提供基本的电信业务,也提供补充业务服务。

(4) 业务层。业务层是在呼叫控制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同时提供业务和网络的管理功能。该层的主要功能实体包括应用服务器 (AS)、 AAA 服务器、目录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SCP (业务控制点,此时软交换设备作为 SSP)、网管及安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种增值业务的服务,并提供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为第三方业务的开发提供统一的平台 AAA 服务器负责提供接入认证和计费功能。

1.3 软交换的主妥功能

(1)接入功能。 软交换可以通过 H.323 协议和 SIP 会话启动协议将终端和中继网关接入软交换系统,也可以在信令网关 SG 的配合下,通过 MGCP 或 H.248 等协议将媒体网关接入软交换系统。

(2)呼叫控制功能。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它负责最基本的呼叫建立与呼叫拆除功能,也负责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呼叫控制功能是整个软交换网络的核心。

(3)业务提供功能。软交换系统能够实现现有 PSTN/ISDN 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负责与现有网络业务的互通;同时软交换通过开放的、标准的 API 或协议,可以实现第三方业务的快速接入。

(4)互连互通功能。软交换可以提供各种 VoIP 协议、电路交换信令等之间的互通,包括分组网络上支持实时多媒体业务的协议(如 H.323、 SIP、 MGCP、H.248 等协议),也包括 SS7、 PRI 等电路信令。现有的 PSTN与 PLMN 网络可以通过软交换与这些分组网络上的设备实现互迎。

(5) 资源管理功能。软交换可以对 IP 网络中的带宽等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

(6) 认证和计费。软交换可以对接入软交换系统的设备进行认证、授权利地址解析,同时还可以向计费服务器提供呼叫详细话单。

1.4 软交换的相关协议

软交换支持众多的协议,按协议功能划分有 ISUP、 BICC、 SIP-T、 SIP、 H.323 等呼叫控 制协议;H.248、 MGCP, SIP 等媒体控制协议;PARLAY、 SIP、 INAP、 MAP, LDAP、 RADIUS 等应用支持协议; SNMP、 COPS 等维护管理协议。

H.323 协议是 lTU-T 为在分组网络上开展多媒体业务制定的,在 IP 电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用于多媒体会议系统。H.323 系统包括网守、网关、终端等设备。网守负责呼叫控制、带宽资源管理等控制功能。软交换支持H.323 协议,相当于网络中的网守设备。

SIP 协议是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ETF 制定的多媒体会话协议,RFC3261 对 SIP 的基本会话过程进行了描述,除此之外还有多个RFC 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SIP 系统包括用户代理、 呼叫服务器和代理服务器等。 SIP 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传输协议 (可以使用 UDP, TCP),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 IP 网络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会话。 SIP 协议沿用了 IETF 的 C/S 模式,借鉴了HTTP 及 SMTP 等协议,支持代理、重定向、登记定位等功能,支持用户移动,与 RTP、 SDP、 DNS 等协议配合,支持语音、视频、数据、呈现、 文字聊天、即时消息等业务。

在 VoIP 发展期间,H.323 和 SIP 是相互竞争的两个呼叫控制协议,各大厂商的 IAD、中继网关 TG 和软交换可以同时支持 H.323 和 SIP。这两大体系结构的软交换有所区别。 H.323 系统对呼叫状态和网络资源都要管理,因而 H.323 的软交换设备要复杂一些。 SIP 体系是分散的,它不管理系统状态,运行 SIP 协议的软交换设备承担的工作量相对要小一些。

对 SIP 和 H.323 进行比较,它们具有不同的优势:

① SIP 是文本型的消息,最开始没有考虑信令消息的压缩,当 SIP 用于空口信令传输时, 需要进行 SIP 消息压缩。 H.323 是二进制的 ASN.l 编码,传输效率高,节省带宽,但是需要收发端进行编解码。

② SIP 主要采用 UDP 消息传送,适合于提供即时消息和呈现功能,而H.323 采用 TCP 传输,不便于提供此类功能。当用户环境需要 NAT 私网穿越时, SIP 更便于实现。

③ ITU-T 制定的 H.323 协议在提供电信增补业务时,有完善的 H.450X 协议进行了详尽 的定义。 IETF 定义的 SIP 协议在提供增补业务时,定义比较灵活。

H.248 协议,又称为 H.248/Megaco,是由 IETF 和 lTU-T 制定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其前身是 MGCP 协议 (RFC2705),用于媒体网关控制器(即软交换)和媒体网关之间的通信。H.248 不同于 H.323 与 SIP 协议,后两者是呼叫控制协议,用于IAD、中继网关、软交换之间的呼叫控制。H.248/Megaco 协议用于软交换对网关进行控制,这个控制可以理解等同于程控交换系统中主控 CPU 对用户模块的控制,以及主控 CPU 对中继模块的控制。H.248/Megaco 提供媒体流的建立、修改和释放机制,同时也可携带某些随路呼叫信令,支持传统网络终端的呼叫。 SG信令网关与 TMG 媒体网关将两个网络连接,其中信令网关负责将电路 SS7 信令通过 SIGTRAN 协议传送至软交换;中继媒体网关负责电路 64kbit/s 的语音与 IP 分组语音的转换。软交换在收到呼叫信令后,通过 H.248 协议控制中继媒体网关在电路侧的 PCM 中继的相应时隙、IP 侧的相应端口以及语音编码完成转换。

1.5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技术

软交换网络可分为两种:无级网络和分级网络。无级网络是指网络中各节点的级别相同,任何两个节点都可以直达的网络。分级网络是指网络中各个节点的级别不相同,在没有直接连接时需要经过其他级别的节点进行转接的网络。

在软交换无级网络中,主叫用户所在的软交换通过被叫号码进行分析就可得到目的软交换的 IP 地址。无级网络的路由设置方式可以有两种:软交换机本身的设置和设置专门的路由服务器。软交换机本身的设置方式用于网络建设初期, 这时软交换设备数量较少,可通过本地配置完成路由查询。当网络中软交换节点增加时,网络中所有软交换节点都需要做相应的路由数据修改,这时使用专门路由服务器方式。设置路由服务器就是把路由数据从软交换中分离出来,类似 DNS 服务器,当本软交换没有路由数据时,由路由服务器告知目的软交换机地址的 IP 地址,主叫用户所在的软交换机向目的软交换机发送呼叫信令。

软交换分级网络沿用现有的组网模式,采用端局/汇接局/长途局的等级结构,可分为端局/汇接、长途软交换两层。端局软交换设备负责连接 AG、 IAD 用户,类似于 PSTN 端局, 上连汇接软交换或长途软交换。汇接局软交换设备主要位于 PSTN 网络的汇接层,通过中继网关与信令网关接入 PSTN交换端局。高一级的软交换在网络中起到目录服务器的作用,主叫用户所在的软交换在获知目的软交换地址后,可以直接进行信令消息的交互。

1.6 软交换的业务提供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是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软交换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它的业务提供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由软交换设备直接提供业务。此方式延续 4 类和 5 类电路交换机模式,直接为终端提供各种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包括 PSTN/ISDN 基本语音业务、PSTN/ISDN 补充业务,同时能够对这些业务的功能做一定的扩展。

(2) 通过接入智能网 SCP 提供业务。此方式下智能业务仍|日出传统智能网的 SCP 来提 供,软交换实现业务交换功能,负责智能业务的触发,然后通过信令网关与传统智能网的 SCP 互通,接受 SCP 对智能呼叫的控制,完成呼叫接续以及与用户的交互作用,为 IAD 用户、 SIP 用户、 H.323 用户及 PSTN 用户等提供智能网业务。

(3)通过 SIP 应用服务器提供业务。利用 SIP 应用服务器向 NGN 用户提供个性化、多媒体增值业务,这种方式下主要由运营商自行开发并运行业务。

(4)通过 Parlay 应用服务器提供业务。通过 Parlay 应用服务器和 Parlay 网关,由第三方开发业务。智能业务是由第三方应用来提供的。软交换收到用户的呼叫以后,根据呼叫信息向应用服务器发送 SIP 消息,应用服务器根据收到的呼叫信息,通过 API 接口调用第三方的应用,由第三方应用来控制智能业务的执行。

软交换主要用于固话网组网,在移动与固定融合中,主要使用 IMS 系统,其中采用 IETF 的 SIP 协议作为呼叫会话控制协议。 IMS 是移动和固定融合比较适合的架构,基于 IMS 的网络体系对移动性管理、承载网控制、接入控制等有了清晰的关系定义。

2.IP交换技术

IP 网络是一个由多种传输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 IP 网络中的交换功能需要实现不同终端之间不同进程跨越不同网络之间的远程通信。 IP 网络采用的是 TCP/IP 体系结构,也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IP 网络中的交换功能由多个不同的协议层来完成。 由于 IP 交换技术最早是以计算机通信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司机技术的不断融合,它也成为新一代通信网的核心交换技术。

3.IMS技术

3.1 IMS 技术概述

IMS 技术首先由国际标准组织 3GPP 在R5版本中提出,基于 SIP 的开放业务体系架构,是提升网络多媒体业务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除了可以降低普通业务的成本外, IMS 还具备开发全新业务的能力。 IMS 采用 SIP 协议可以为应用服务器整合、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归属用户服务器以及多媒体资源功能创造统一的业务环境,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媒体(语音、文本、图 片、音频、视频等)和不同实现方案(分组管理、状态呈现等)提供实时多媒体业务。

IMS 技术让运营商能以简洁、快速、低成本的方式推出与互联网媲美的创新业务来吸引用户,一方面因为 IMS 提供的业务和互联网业务具有类似的界面和功能,另一方面因为 IMS 具有与国网和移动网业务集成、整合的优势,如可以提供统一通信、点击拨号、融合视频会 议等功能。

3.2 IMS 技术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网络相比, IMS 网络架构更加合理、清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基于 SIP 协议的会 话控制、业务和控制完全分离、接入无关性、归属地提供服务、丰富而动态的组合业务、统一的用户数据管理方面。

3.3 IMS 核心网元设计

IMS 网络核心网设备包括 S/P/I-CSCF、 HSS、 ENUM/DNS、 MGCF, IM-MGW、 MRFC/ MRFP、 AGCF、 SBC 等。

IMS 是 3GPP 在 R5 版本中提出的。IMS实现了承载层、控制层、业务层相分离,承载层主要完成 IMS 信令及媒体流量的承载和路由选择;控制层主要完成呼叫控制、用户管理、 业务触发、资源控制、网络互通,业务层可细分为业务能力层和应用层,其中业务能力层主要提供各种各样的业务能力,通过 IMS 能力的开放业务体系架构 (OSA) 向应用层进行能力开放,提供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即时消息、状态呈现、群组等,应用层通过能力层开放的接口,实现对业务能力层能力的调用,同时应用层也可直接通过 SIP 协议,调用 IMS 控制层的会话控制能力。

3GPP IMS 只定义 IMS 架构,业务规范由开放移动联盟(OMA) 组织制定,但 OMA 主要制定了状态呈现、即时消息等更多偏向于通信业务能力层的多媒体 业务规范,而面向企业办公所需的 IMS 业务应用层规范,目前并无相关 IMS 标准组织制定。 由于 IMS 承载层、控制层、业务层相互分离, IMS 定位于开放的网络架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发布 IMS 新业务,用户可根据需要使用多个业务(语音、视频、消息等)融合的多媒体业务;基于IMS开放的网络架构,用户可以很容易地选择第三方,根据用户的具体业务需求,开发丰富多样的业务应用,并且业务应用还可以与办公需求紧密结合,以提升企业综合 办公能力;另外,IMS继承了因特网的业务模式优点,采用类似于 HTTP 的 SIP 协议,更简单易用,拥有众多的潜在开发者,这无疑降低了基于 IMS 的应用开发难度、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减小了项目实施风险。

3GPP 标准组织设计 IMS 网络的初衷,旨在融合当前的公众通信网和因特网,希望解决 IP 网络中的电信业务所面临的运营问题, 主要包括电信网络用户增长缓慢,利润持续下降; 业务更新缓慢,新业务部署困难 QoS、安全、计费和网络互联互通的问题,逐步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IMS 开放的网络架构使得用户容易选择第三方应用系统丰富企业的业务, 能相对快速、灵活地部署业务。

4.路由技术

4.1 路由

路由器提供了异构网络互联的机制,实现了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路由就是指导路由器发送数据包的路径信息。

根据路由的目的地不同, 可以将路由分为子网路由和主机路由。其中,子网路由的目的地为子网, 主机路由的目的地为主机。 根据目的地与该路由器是否直接相连,可将路由分为直接路由和间接路由。其中 , 直接路由的目的地所在网络与路由器直接相连,间接路由的目的地所在网络与路由器不是直接相连。

根据路由的生成方式,可将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中, 静态路由由管理员手工配置而成, 适合拓扑结构简单的网络, 但当一个网络故障发生后,静态路由不会自动修正;动态路由由动态路由协议发现和生成,适合拓扑结构复杂的网络, 但动态路由协议开销大、 配置复杂。

4.2 路由的优先级

到相同的目的地,不同的路由协议(包括静态路由)可能会发现不同的路由。由于在某 一时刻,到某一目的地的路由仅能自唯一的路由协议来决定,因此,各路由协议需要被赋予 一个优先级。这样,当存在多条路由信息时, 具有较高优先级的路由协议发现的路由将成为最优路由被加入到路由表中。

除了直接路由外,各动态路由协议的优先级都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手工配置。另外,每条静态路由的优先级也可以不相同。

4.3 路由的度量值

路由的度量值 (Metric) 指出了到达某条路由所指目的地址的代价。路由的度量值通常会受到跳数、带宽、线路延迟、线路可信度、线路占有率、最大传输单元等因素的影响。不 同的动态路由协议会选择上述一种或几种因素来计算度量值,如 RIP 用跳数来计算度量值。 路由的度量值只在同一种路由协议内有比较意义,不同的路由协议之间的路由度量值不具备可比性,也不存在换算关系。静态路由的度量值为 0。

4.4 路由收敛

网络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路由协议的重要作用就是在变化的网络中及时地计算并更新路由信息。当网络中所有路由器都感知到网络变化,并通过路由算法生成与新的网络拓扑结构一致的稳定的路由表的过程,称为路由收敛。 路由收敛的速度,则是指网络变化到网络上所有路由器重新计算和更新最优路径所花费的时间。可见,路由收敛的速度是衡量路由协议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4.5 路由算法

路由表中的条目需要通过路由协议来获得,而路由协议的核心是路由算法。

(1)算法必须是正确和完整的。即沿着路由表所指的路由,分组一定能够到达目的网络或者目的主机。

(2) 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由于进行路由选择的计算必然要增加分组的时延,路由算法的计算不应使网络通信量增加太多的额外开销。

(3)算法应具有自适应性, 也就是能够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当网络中的通信量发生变化时,算法能自适应地改变路由以均衡各链路的负载。当某个或者某些节点、链路发生故障不能工作,或者恢复运行时,算法也能及时地改变路由。

(4) 算法应具有稳定性。即在网络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路由算法收敛于一个可以接受的解。

(5)算法应该是公平的。即算法对所有用户(除少数优先级高的用户)是平等的。

(6) 算法应是最佳的。即能够以最小的路由度量值来实现路由算法。

一个实际的路由选择算法,应尽可能接近理想的算法。但在不同的应用条件下,对上述 6 个方面可有不同的侧重。

4.6 IP路由协议的分类

按路由算法能否随着网络的通信量或拓扑自适应地进行调整,路由协议分为静态路由协议和动态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协议也称为非自适应路由协议,其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动态路由协议也称为自适应路由选择协议,能够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较为复杂,开销也大。

按照工作区域,路由协议可以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 和外部网关协议(EGP)。IGP 用于在同一个自治系统内发现、计算和交换路由信息,如 RIP 和 IS-IS。 EGP 则用于不同的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使用路由策略和路由过滤等控制路由信息在自治域间的传播,如 BGP。

按照路由的寻径算法和交换路由信息的方式,路由协议可以分为距离矢最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距离矢量协议包括 RIP 和 BGP,链路状态协议包括 OSPF、 IS-IS 等。

三、网络管理

1.管理信息体系结构

1.1 面向对象的方法

为了有效地定义被管资源,TMN运用了 OSI 系统管理中被管对象的概念。由被管对象表示资源在管理方面的特性的抽象视图。被管对象也可以表示资源或资源组合(如网络)之间的关系。被管对象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如下:

• 被管对象和实际资源之间不一定一一对应。

• 一个资源可以自一个或多个被管对象表示。

• 被管对象不止表示电信网资源,还可以表示 TMN 逻辑资源。

• 如果资源没有采用被管对象表示,就不能通过管理接口对它进行管理。 一个被管对象可以为其他被管对象表示的多个资源提供一个抽象视图。

• 被管对象能够被嵌入在其他被管对象中。

M.3100 建议定义了一经被管对象,由此构成了一个一般网络信息模型。这个模型涵盖整个 TMN,并可在所有网络中通用。但是,要用TMN传送网络设备的细节数据,还需要对这个模型进行扩充。

1.2 管理者与代理者

在建立的管理联系中,一个管理进程或者担当管理者角色,或者担当代理者角色。管理者发出管理操作指令和接收代理者发来的通报:代理者管理被管对象,应答管理者发出的指令,向管理者反映被管对象的视图,发出通报以反映被管对象的行为。

管理者和代理者之间在以下意义上存在"多对多"关系。

• 一个管理者可以加入到与多个代理者的信息交换中。在这种情况下,它将以多个管理者角色同对应的代理者角色相互作用。

• 一个代理者可以加入到与多个管理者的信息交换中。在这种情况下,它将以多个代理 者角色同对应的管理者角色相互作用。 代理者可以由于多种原因(例如安全、信息模型一致性等)拒绝管理者的指令。

因而, 管理者必须准备处理来自代理者的否定应答。 管理者和代理者之间所有的管理信息交换都要利用通用管理信息服务 (CMIS) 和通用管理信息协议 (CMIP) 实现。

2.OSI网络管理模型

2.1 OSI 系统管理体系结构

传统的网络管理基本上是本地管理、现场操作,一般采用的是事件驱动策略,而现代网络管理一般采用远程监控的方式,管理功能可转化为数据库的操作。它定义了 OSI 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管理者与代理的关系,操作、通报等消息传递机制,以及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 系统管理实体为管理者和代理,管理者和代理的角色可以互换,被管对象对外提供一个管理接口,可接收操作和发出通报。

代理进程示意图。显示了它的各项功能以及与其他模块的接口。

2.2 公共管理信息协议

要实现对远程管理信息的访问,需要有通信协议,这种协议被称为管理信患通信协议。 OSI 提出了 CMIP 以及系统管理应用实体(SMAE) 的概念。如图为管理信息通信模型。它使用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管理者和代理(对等实体)用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元素(CMISE) 交换管理信息, CMISE 调用关联控制服务元素(ACSE) 和远程操作服务元素(ROSE)。 应用层与系统管理应用有关的 3 个元素包括:ACSE、 ROSE、 CMISE。

CMISE 为管理者和代理提供以下 7 种服务:

• M-Event-Report:向对等实体报告发生或发现的有关被管对象的事件。

• M-Get:通过对等实体提取被管对象的信息。

• M-Cancel-Get:通知对等实体取消前面发出的 M-Get 请求。

• M-Set:通过对等实体修改被管对象的属性值。

• M-Action: 通过对等实体对被管对象执行指定的操作。

• M-Create:通过对等实体创建新的被管对象实例。

• M-Delete:通过对等实体删除被管对象的实例。 CMISE 的服务通过功能单元的组合来实现,包含以下两类功能单元。

• 核心功能单元:每个单元对应一种服务,描述目的对象的基本参数,如标识符、操作 类型、时间等。

• 扩充功能单元:提供附加功能,选择若干个被管对象、同步对象上的操作、有选择地 发出请求等。

每种服务由一个核心功能单元或一个核心功能单元加若干扩充功能单元组成。各种服务用服务原语来调用。

每种服务有以下 4 个服务原语:Request、 Indication、 Response、 Confirm。

在管理通信协议中, CMIS 是向上提供的服务, CMIP 是 CMIS 实体之间的信息传输协议。 CMIS 的元索和 PDU 之间存在一个简单的关系,即用 PDU 传送服务请求、请求地点和它们的响应。 CMIP 的所有功能都要映射到应用层的其他协议上实现。管理联系的建立、释放和撤销通过联系控制协议(ACP) 实现。操作和事件报告通过远程操作协议(ROP) 实现。

2.3 管理信息模型

基于远程监控的管理框架,要求必须对多厂商设备及异构网络的信息进行统一、一致和规范的描述,否则管理者就无法读取、设置和理解远程信息。 OSI 提出了基于 CMIP 的管理信息模型(MIM)。 对 MIM 的基本要求如下:

• 对资源进行管理的定义与CMIS兼容。

• 有一个公共的全局命名结构,使系统可以管理不同的资源,并且唯一地标识各个资源。

• 类似的信息以类似的方法定义。

• 类似的操作以类似的方法定义。

• 用标准方法扩充对管理资源的定义和"借用"说明片段。

基于 MIM 的被管对象 MO 是被管资源的一个视图,是根据管理目的对被管资源的抽象。 根据对管理信息模型的要求, MO 的定义应该有统一性、一致性和可重用性。

MO 的定义应以类为单位进行。一个 MO 类可以对资源的多个类似特性或多个类似资源进行描述,定义 MO 类,要描述其实例的下列特性:

• 可见的属性 CAttribute)。

• 可以运用的管理操作。

• 控制 CMIS 过滤器适用性的匹配规则。

• 应答管理操作时体现的行为。

• 发出的通报。

• 所包含的包。

• 在 MO 类继承层次中的位置。

包和继承是保证管理信息定义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重用性的两个关键技术。包是属性、 通报、操作和行为的集合。条件包在 MO 描述中满足条件就出现,不满足条件就不出现。必要包的元素一定出现在类的所有实例中。包有助于限制需要用对象标识符定义和命名的事物的数量,防止组合爆炸。 继承是指在定义新类时指定某个或某些现有的类作为父类,继承其部分或全部特性。它包括以下特征:

• 现有 OM 类升级的自然机制。

• 子类江父类(相对的概念)。

• 严格继承。

• 多重继承。

属性是 MO 的一个用值表示的特性,是通过 MO 界面可见的。其取信范围为允许值集合或要求值集合,其标识符(Identifier )是全局唯一的 ASN.1I标识符。其属性组(Attribute Group) 由多个属性组成,被赋予标识符,使多个属性能够被整体操作,包括固定属性组和可扩充的属性组。 可对属性进行的操作如下:

• Get。

• Replace。

• Replace with default。

• 两个附加操作:Add、 Remove,对集合类型属性操作。

可对被管对象进行的操作如下:

• Create。
• Delete。
• Action。

多操作是指一个操作对多个属性或多个对象进行,这时需要同步,包括以下两种同步模式:

• 尽量同步.操作在每个被选出的 MO 上独立进行。

• 原子同步:或者所有操作都成功完成,或者都不完成。

在特定事件发生时 MO 发出通报。通报中包含的参数及触发事件在有关的 MO 定义中说 明。系统管理功能标准已经定义了许多一般用途的通报,如 MO 的建立和删除、状态变化、 一般属性变化、告密报告、安全告警报告等。 MO 的命名以 MO 实例(Instance) 的包含关系 为基础。一个 MO 不能直接被包含在一个以上的 MO 中,因此 MO 的包含结构是树型的。 MO 的名字结构包括以下类型:

• 局部型:在包含它的最高层 MO 内的名字。

• 全局型:在局部型前增加所在系统的全局标识。

MO 名在包含树中从最高层 MO 开始逐步向下构造。每一步给出名字的一个成分,这个 成分被称为相对区分名 (RDN)。 RDN 由一个属性值断言构成, 它命名一个属性并给出它的值。为了使名字唯一,数据对在包含 MO 的范围内必须是唯一的。

名字绑定:名字在 MO 类定义时定义,定义对象类之间的关系,指出 A 类对象包含 B 类对象时利用的命名属性。

兼容性要求:随着设备升级等情况的发生,管理系统应该能适应被管系统的简单升级。

兼容的 MO:一个 MO 的定义是另一个 MO 定义的一个子集。

2.4 OSI 网络管理功能

网管中心应实现的管理功能为: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等功能。

(1) 故障管理。维护并检查错误日志,形成故障统计;接受错误检测报告并做出反应;跟踪、辨认错误;执行诊浙测试;纠正错误。

(2) 配置管理。创建并维护一个数据库,其中包含网络设备、软件、操作级别、负责维护设备的人员等信息;可以访问被管理设备的配置文件,并在必要时分析和编辑;可以比较网管中心数据库中两个配置文件的内容,以便将设备当前使用的配置和数据库中存放的配置局限进行比较;网络节点设备部件、端口的配置;网络节点设备系统软件的配置;网络业务配置,网络节点各种数据的配置与修改,网络各种业务政策的配置与管理;对配置操作过程的记录统计。

(3)性能管理。自动发现网络拓扑结构及网络配置,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通过对被管理设备的监控或轮询,获取有关网络运行的信息及统计数据;对历史统计数据的分析功能;优化网络性能,消除网络中的瓶颈,实现网络流量的均匀分布。

(4) 安全管理。网管系统采取高级别、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对各种配置数据、统计数据采取各份、保护措施;网管系统应提供严格的操作控制和存取控制;当网管系统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及人工恢复正常工作,不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

(5) 计费管理。计资管理包括费率管理功能、计费方式管理、账单管理功能等。其作用是根据网络运行成本和资源利用情况,合理地设定和调整各种服务的资费标准和计费方式, 以利于网络服务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计资的方式包括按流量计费、按时间计费、按次计费、包租计费等。 账单管理功能作用是收集计资数据、计算客户应付的网络服务费用、保存和维护账单。 主要计费数据包括客户标识、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服务类型、服务量等内容。

(6) 其他。网管系统应能提供灵活的通告方法,返告方法可以包括电子邮件、声音及显示警告的方法:网管系统应具有用户友好性,易于使用,以有组织、简明的方式显示信息, 允许用户配置环挠:网管系统应提供编程接口,使其能得到方便、灵活的扩展;用户能控制网管系统所生成的报告中的内容和形式。

3.网络管理方式

3.1 集中式网络管理

集中式网管理是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通过集中式管理系统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集中式管理系统集中安装在一台服务器上,每个系统的用户通过广域网来登录使用系统,实现共同操作岗一套系统,使用和共享同一套数据库,通过严密的权限管理和安全机制来实现符合现有组织架构的数据管理权限。 集中式管理的优点如下:

( 1 )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企业已经可以以非常合理的成本享受到以前其他行业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完美应用。

(2)集中式管理成本低。企业只需要安装一套软件在服务器上,其他用户就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 实现相应的功能。只要保证服务器的运行稳定和定期备份,就解决了整个系统的维护问题。

(3)集中式管理真正实现了信息扁平化管理。数据集中管理、集中使用,也帮助企业实 现了信息扁平化, 解决了以前基层掌握大量详细数据, 而总部只掌握汇总统计数据的局面。 总部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被管网元的每个细节。

(4) 集中式管理通过权限管理实现数据分权管理。在一套严谨、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的 支持下,信息扁平化并不意味着企业组织也一定扁平化, 企业仍然保持自己原有的总部、公 司、项目、售楼处多级管理架构,通过权限来显现信息分级管理,这对应用来说是没有变化的。

3.2 分布式网络管理

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是将地理上分布的网络管理客户机与一组网络管理服务器交互作用,共同完成网络管理的功能。

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一直是推动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 视。其技术特点在于分布式网络与中央控制式网络对应,它没有中心,因而不会因为中心遭到破坏而造成整体的崩溃。在分布式网络上,节点之间互相连接,数据可以选择多条路径传输,因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4.SNMP网络管理协议

4.1 SNMP 的基本组成

一个 SNMP 管理的网络包含 3 个主要部分:被管理设备、代理和网络管理系统。

一个被管理设备是包含一个 SNMP 代理并处于被管理的网络中的一个网络节点。被管理设备收集和存储管理信息, 并使用 SNMP 使这些信息对网络管理系统有用。被管理设备有时被称为网络元素,可能是路由器和访问服务器、交换机和网桥、集线器、计算机主机或打印机。

代理是处于被管理设备中的一个网络管理软件模块。代理有管理信息的本地知识, 并能将其转化为与 SNMP 一致的格式。

网络管理系统执行应用程序监控被管理设备。网络管理系统为网络管理提供大量的处理和内存资源。在任何被管理的网络中至少存在一个网络管理系统。

4.2 SNMP 的工作原理

SNMP 采用特殊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代理/管理站模型,对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是通过管理工作站与 SNMP 代理间的交互工作完成的。每个 SNMP 代理负责回答 SNMP 管理工作站(主代理)关于 MIB 定义信息的各种查询。

管理站和代理端使用 MIB 进行接口统一, MIB 定义了设备中的被管理对象。管理站和代理都实现相应的 MIB 对象,使得双方可以识别对方的数据,实现通信。管理站向代理请求 MIB 中定义的数据,代理端识别后,将管理设备提供的相关状态或参数等数据转换成 MIB 定义的格式,最后将该信息返回给管理站,完成一次管理操作。

4.3 SNMP 的基本命令

被管理设备被监控,使用以下 4 个基本 SNMP 命令:读、写、陷阱和遍历操作。

网络管理系统使用读命令来监控被管理设备。网络管理系统检查被管理设备维持的不同的变量。

网络管理系统使用写命令控制被管理设备。网络管理系统改变存储在被管理设备中的变量值。

被管理设备使用陷阱命令向网络管理系统不定时地报告事件。当一定类型的事件发生时, 被管理设备向网络管理系统发送一个陷阱。 网络管理系统使用遍历操作决定被管理设备支持哪些变量,从而收集信息到变量表(如路由表)中。

4.4 SNMP 管理信息库

管理信息库由网络中实时采集的信息组成,它使用网络管理协议(如 SNMP) 进行访问, 一般包含被管理对象和被对象标识符识别。

一个被管理对象(有时被称为一个管理信息库对象、一个对象或一个管理系统库)是被管理设备中所有特殊的特征中的一个。被管理对象包含一个或多个对象实例(实质上是变量)。

5.电信管理网

TMN 是 ITU-T 从 1985 年开始制定的一套电信网络管理国际标准。世界企业团体及标准化组织目前仍在进一步充实 TMN,对 M.3000 系列定义的TMN的体系结构、模型、定义、功能进行修改。

TMN 为电信网和业务提供管理功能,并提供与电信网和业务进行通信的能力。

TMN 的基本思想是提供一个有组织的体系结构,实现各种运营系统以及电信设备之间的互连,利用标准接口所支持的体系结构交换管理信息,从而为管理部门和厂商在开发设备以及设计管理电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结构时提供参考。

TMN 的复杂度是可变的,从一个运营系统与一个电信设备的简单连接,到多种运营系统和电信设备互连的复杂网络。

TMN 在概念上是一个单独的网络,在一些点上与电信网相通,以发送和接收管理信息, 控制它的运营。 TMN 可以利用电信网的一部分来提供它所需要的通信。

TMN 采用 OSI 管理中的面向对象的技术对组成 TMN环境的资源以及在资源上执行的功能块进行描述。

TMN 体系结构包括 TMN 功能体系结构、 TMN 信息体系结构、 TMN 物理体系结构。

 2023年7月9日22:37:06—记

标签:信令,交换,通信,网络,网管,交换机,实务,软交换,路由
From: https://www.cnblogs.com/Ghost-8983/p/17539595.html

相关文章

  • 话题通信
     /*话题通信:传感器与处理程序之间的通信以发布订阅的方式实现不同节点之间数据交互的通信方式用于不断更新的、少逻辑处理的数据传输场景*//*需求实现发布订阅模型,要求发布方可以周期性的循环发送学生信息,订阅方可以订阅到学生信息,......
  • 服务通信
     /*服务通信:以请求响应的方式实现不同节点之间数据交互的通信模式用于偶然的、对实时性有要求、有一定逻辑处理需求的数据传输场景需求:客户端发送请求提交两个整型数字,服务端处理请求提取两个数字求和,并将结果响应回客户端步骤:......
  • 汉源高科千兆2光4电二层网管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HY5700-7524G-X二层网管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为工业严酷苛刻环境而开发设计,提供2个千兆光纤接口和4个千兆以太网电接口。用户可根据工业应用现场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光纤的接口类型以及光接口的传输距离,提供灵活的组网方式。HY5700-7524G-X二层网管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支持ERPS工业环网协......
  • [STM32]STM32双机串口通信
    [STM32]STM32双机串口通信上一篇的通信方案在发送端高强度通信下寄了,发现是函数HAL_UART_Transmit()的锅,一个函数居然能跑0.3s左右。。。于是打算选用DMA收发数据,但是DMA在接收数据时遇到一些玄学问题,于是改用DMA发送数据,串口IDLE中断接收数据的策略。cubeMX配置接收端部分开......
  • 汉源高科导轨式千兆2光4电网管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支持4个10/100/1000M自适应网口2个10
    HY5700-7524G-X系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配有2个1000Base-XSFP接口,4个10/100/1000Base-T(X)电口。采用工业级设计:-40℃~+85℃工作温度和冗余双电源输入,IP40防护等级,符合EMC工业四级要求,导轨式安装,支持ERPS冗余环网(自愈时间<30ms)、RSTP、STP以及MSTP协议。满足了工业现场对于网络系统的可......
  • 汉源高科导轨式二层环网网管型千兆2光4电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HY5700-7524G-X系列是汉源高科一款低功耗二层卡轨式管理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支持2个100/1000MSFP接口+4个千兆电口,24/48V电压输入。HY5700-7524G-X支持smart-Ring环网协议(自愈时间<30ms),ERPS,STP/RSTP/MSTP,VLAN,组播,QoS,SSH等丰富的二层软件特性,并支持CLI、Telnet、Web多种管理方式以......
  • 无线通信技术集合
    一、概要介绍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无线通信将扮演窄带通信主角,未来将会离不了无线射频技术。二、NB-IOT1、NB-IOT专业名词缩略语:  1)IOT:internetofthing;  2)NB-IOT: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  3)IMEI:internationalmobileequipmentidentity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
  • [STM32]STM32双机蓝牙串口通信
    [STM32]STM32双机蓝牙串口通信期末考完力,虽然GPA--,但也终于有空搓一搓32了蓝牙模块配置我们先配置蓝牙模块,需要主从兼容,配置过程可以参考这个博客:https://blog.csdn.net/m0_59113542/article/details/122028037?spm=1001.2014.3001.5506cubeMX配置然后就是MX里的配置。PS:两......
  • 蓝牙Mesh协议是一种专为广域物联网(IoT)应用设计的蓝牙通信协议。它允许多个设备之间建
    蓝牙Mesh协议是一种专为广域物联网(IoT)应用设计的蓝牙通信协议。它允许多个设备之间建立一个自组织的网络,形成一个能够覆盖较大范围的通信网络。蓝牙Mesh网络采用了网状拓扑结构,其中每个设备都可以与其他设备直接通信,从而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连。这种网状结构有助于提供更广阔的覆盖......
  • Java中Socket通信的一个注意点
    在使用socket通信时,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户端通过新建的Socket对象获取输入流,读取服务器端传输给自己的内容。Socketsocket=newSocket("127.0.0.1",8086);InputStreamis=socket.getInputStream();is.read()服务器端通过accept方法获取Socket对象,然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