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产品设计 范式 AI GUI 用户 API LUI 比如
如果 99% 的软件会消失,要不要提前认命做个 API?
GUI 转化成 LUI,人人都想得到影响是易用性增加,比如不会 Excel 的人也可以通过下命令读表格作图。
不一定人人想得到的,是“意愿解读“(比如画个按钮让人按)和”功能实现“(比如画个图表)之间的解耦,让能力更容易被充分表达。比如 Excel 里 10000 个细微功能,但前端只有 100 个按钮位置(再多人类就学不会了),这样 99% 的功能不会被用到、不会被感知到——比如你只能问我和徐文浩 3 个固定的大模型技术问题,而且只允许我们回答 6 句话,会很难分辨谁技术比较强——能力被表达约束。但如果你可以抓着我俩敞开聊,10 分钟你就可以知道他懂我不懂。
如果“意愿解读”能力有限 & 要求专业,类似我们和每个人都只能问 3 道题,我们就会需要和很多人(软件)合作。但如果 LUI 提供了无限的、通用的”意愿解读“能力,我们还需要那么多人(软件)么?
但再进一步呢?GUI 其实是让用户走我们设计的迷宫,路径有限,知道用户会一步一步怎么走,所以我们很容易设计流程,后台开发也有可能会把很多小模块耦合在一起。但如果默认是 LUI 设计,允许用户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提出需求,我们后台就会默认把能力颗粒度变细,然后一个一个解耦单独放出来(毕竟用户可能单拎这个功能用)。而如果颗粒化的能力,能够被单独调用,这不就是 API 么……
如果能力被细颗粒化 API 化,那么理论上就可以被内部外部广泛调用。同时,如果用户侧流量入口变成 AI Copilot 助理,有能力调用 API,理论上任何需求都可以通过调用成熟外部 API 组装出一个刚刚好的方案。这时,很多的软件和 SaaS 会消失,同时浮现一堆的 API 被 Copilot 调用(可能还会分钱)。类似一个城市,可能原本需要很多的便利店和超市,顾客想买什么东西可以去店里挑。但如果来了个大电商,直接细颗粒度提供便利店里也有的“商品”,而且可以做到 1 分钟送货上门,这样商品销售额可能会上升,但便利店可能要倒掉一片。
所以,其实现在存在一个思考路径,就是直接把自己当做商品,而不要去想门店的事儿。直接思考,自己对于世界来说,可以提供一个怎样的 API,创造怎样独一无二价值(独特的思考,独特的 action,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然后尽量让自己被更多次组装和调用。真的能做成入口平台的机会过于稀缺,做成被调用的能力集也不差——比如四通一达,肯定自己都有平台梦想,但现在基本上已经变成了被调用的 API,也不是不能接受。
我之前很喜欢 Web3 的一个概念是“可组合性”(Composability),很可能会在 AI 笼罩下的互联网世界先实现,这事儿挺妙。这时思考更多的不是人机交互界面,而是机机交互,我这个 agent 如何被主 agent 发现,如何被合理调度,如何获取商业价值……以及,为了交付好的结果,我应该如何主动去搜寻、评估和整合其他 agent。
类比来想,其实古典时代的软件更像是手工作坊,每一行代码、每一个零件都是手敲出来。而新时代的软件会更像是工厂,供应链协同几百个其他工厂,从别的工厂进货、自己加工、然后出货,而出的货可能又送往另一个工厂。大规模 agent 协作,相互调用标准化的能力,协同创造。
这样本质的变化过程中,机会在哪里呢?如果注定 99% 的软件会消失,要不要提前认命做个 API?
标签:产品设计,
范式,
AI,
GUI,
用户,
API,
LUI,
比如
From: https://www.cnblogs.com/botai/p/ai-product-desi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