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inline函数可以提升程序效率,但是让inline函数生效是有条件的...
打开 Linux 内核源代码,会发现内核在定义C语言函数时,有很多都带有 “inline”关键字,请看下图,那么这个关键字有什么作用呢?
inline 关键字的作用
在C语言程序开发中,inline 一般用于定义函数,inline 函数也被称作“内联函数”,C99 和 GNU C 均支持内联函数。那么在C语言中,内联函数和普通函数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从 inline 这个名字就应该能看出一点它的性质了——内联函数会在它被调用的位置上展开,这一点表现的和 define 宏定义是非常相似的。
将被调用的函数代码展开,操作系统就无需再在为被调用函数做申请栈帧和回收栈帧的工作,而且,由于编译器会把被调用的函数代码和函数本身放在一起优化,所以也有进一步优化C语言代码,提升效率的可能。
每发生一次函数调用,操作系统就要在程序的栈空间申请一块内存区域(栈帧),供被调用函数使用,被调用函数执行完毕后,操作系统还要回收这些内存。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C语言程序要实现内联函数的上述特性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普通函数只需要编译出一份,就可以被所有其他函数调用,而内联函数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调用”,它只是将自身的代码展开到被调用处的,这么做无疑会使整个C语言代码变长,也就意味着占用更多的内存空间,以及更多的指令缓存。
显然,如果滥用内联函数,cpu 的指令缓存肯定是不够用的,这会导致 cpu 缓存命中率降低,反而可能会降低整个C语言程序的效率。因此,建议把那些对时间要求比较高,且C语言代码长度比较短的函数定义为内联函数。如果在C语言程序开发中的某个函数比较大,又会被反复调用,并且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是不适合把它做成内联函数的。
在 Linux 内核中,内联函数常常使用 static 修饰,例如:
staticinlinevoid set_value(unsignedint val){ ...}需要注意的是,内联函数必须在使用之前就定义好,否则编译器没法把这个函数展开。Linux 内核中经常像下面这样,将内联函数放在调用它的函数前面,请看C语言代码:
staticinlinevoid set_value(unsignedint val){ ...}int test_inline(){ set_value(3); ...}
所以,Linux 内核常常把内联函数定义在头文件里,这样在其他C语言代码文件开头包含头文件时,能确保内联函数在文件的最开始,无需再写额外的声明语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Linux 内核为何常常使用 static 修饰内联函数,因为可以避免函数的重复定义。
前文提到内联函数的表现有些像 define 宏定义,但是为了类型安全和易读性,应优先使用内联函数而不是复杂的宏。下面通过实例进一步分析 inline 内联函数的特性。
inline内联函数的“展开代码”是什么意思?
使用过 define 写 C语言代码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编译器在编译 C语言代码时,会将 define 定义的宏展开,而不是像普通函数那样使用 call 指令调用,例如下面这段C语言代码:
1 #include <stdio.h> 2 #define d_add(a, b) ((a)+(b)) 3 int f_add(int a, int b) 4 { 5 return a+b; 6 } 7 int main() 8 { 9 int a = d_add(1, 2); 10 int b = f_add(1, 2); 11 return0; 12 }
使用 gcc -E 编译这段C语言代码,能够得到预处理后的代码如下,显然 define 定义的宏被展开了,请看:
使用 gcc -g 命令编译C语言代码,得到可执行文件,然后调用 objdump 命令查看汇编代码,得到如下结果:
# gcc -g t1.c # objdump -dS a.out
从 f_add() 函数的汇编代码也可以看出,程序首先将 2 个参数赋值给寄存器,然后使用 call 指令调用 f_add() 函数。而宏定义 d_add() 就简单了,只有一行汇编代码,这种情况下,使用 define 宏定义显然效率更高。不过,宏定义没有参数的类型检查,使用起来不太安全,好在C语言还有 inline 函数,下面再定义一个 inline 函数,请看C语言代码如下:
static inline int i_add(int a, int b){ return a+b;}
在 main() 函数中使用 gcc -E 命令查看添加 inline 函数后的C语言代码预处理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预处理阶段,inline 函数并没有像 define 宏那样展开。现在使用 gcc -g 命令编译得到可执行文件,然后使用 objdump 查看汇编代码,如下:
从汇编代码可以看出,inline 函数似乎并没有起到作用,i_add() 函数和 f_add() 函数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同,继续往上查看,发现编译器也将 i_add() 函数的汇编代码生成了,这无疑是将 i_add() 函数当作普通函数使用了:
staticinlineint i_add(int a, int b){ 400501: 55 push %rbp 400502: 4889 e5 mov %rsp,%rbp 400505: 897d fc mov %edi,-0x4(%rbp) 400508: 8975 f8 mov %esi,-0x8(%rbp) return a+b; 40050b: 8b 45 f8 mov -0x8(%rbp),%eax 40050e: 8b 55 fc mov -0x4(%rbp),%edx 400511: 01 d0 add %edx,%eax} 400513: 5d pop %rbp 400514: c3 retq怎么回事?不是说 inline 函数的表现和 define 宏相似,会将函数代码展开吗?其实,inline 只是建议编译器这么做,编译器究竟会不会这么做就不一定了。这与编译器的优化级别相关,请看下图:
gcc 的 -O 选项可以指定优化级别,我们上面编译程序时没有使用 -O 选项,因此编译器执行的是默认的 -O0,也即无优化编译。那能否在 -O0 优化级别也使用 inline 函数的特性呢?当然是可以的,只需要在定义 inline 函数时,添加 __attribute__((always_inline)) 即可,例如:
static __attribute__((always_inline)) inlineint i_add(int a, int b){ return a+b;}
现在再来编译C语言程序并查看汇编代码,得到如下结果:
这种情况下,编译器并没有为 i_add() 函数生成响应的汇编代码。虽然 inline 函数在预处理阶段没有像 define 宏定义那样展开,但是在生成汇编代码阶段展开了,而且参与了调用它的代码部分的优化,这显然会让整个C语言程序的效率提高。
inline 函数虽然表现上很像 define 宏定义,但是却并不能完全取代 define 宏定义,这一点在我之后的文章里会讨论,敬请关注。
小结
在 C语言程序开发中,建议把那些对时间要求比较高,且C语言代码长度比较短的函数定义为 inline 函数,这么做常常可以提升程序的效率。在默认的 -O0 编译优化项不能确保 inline 一定起作用,但是可以添加添加 __attribute__((always_inline))强制编译器对 inline 函数做相应的处理。因为 inline 函数会将自己展开,所以编译器通常不会再为 inline 生成汇编代码,不过,如果是通过函数指针的形式调用 inline 函数,编译器为了获得 inline 函数的地址,仍然会为其生成汇编代码的。
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268492?type=blog
标签:函数,代码,C语言,add,内联,inline,用法,语言 From: https://www.cnblogs.com/FBsharl/p/1736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