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气、风筝和 ChatGPT
Datetime: 2023-04-09T22:22+08:00
Categories: Fragment
翻看以前日记,发现高考后中秋节(2019 年 9 月 13 日)竟然有同学祝我「中秋节快乐」,还不止一位同学?
现在我感觉就是,那种维系的绳结,已经彻底断掉了。当时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会记住的」,这种承诺和要记忆的内容,都「随着西风飘渺远走」了。
万幸,珍惜现在,珍惜每一个给我发祝福的人(不要群发的)。
觉得自己和朋友之间的 QQ 聊天很有意思,有时候想把截图分享出去,但是好在克制住了。
如果给甲展示自己和乙的大段聊天记录,那么意味着甲的聊天记录也有可能被分享。这和书信有类似之处,是非常隐私的东西。
最好的分享方式或许是转述。
朋友圈有人很讨厌柳絮,我觉得有柳絮才是春天的感觉。
「改变自己」和「寻找自己」不应该被划分开来。是……还是……这种句式的问题,有二极管的可能。
接第一条,有时候自己很难体会到别人的感情,不论是文字还是语言,都 get 不到背后的那一层意思。
初中有位同学晚自习祝愿我考上好高中,我心里想的竟然是「不需要你祝福,我也能考上」,但是我有没有把心里话说出来已经忘记了。
看到细节和洞察到后面的本质是两回事。
我听说过《河》的结尾有双吉他 solo,但是一直没仔细听,今天拿出来再听,看到别人说是左右声道的,太有意思,一直用一只耳机和一个扬声器的我错过了太多。
《后窗》里的梦幻似的人声也是用了左右声道,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我还喜欢听歌手在唱一句歌词前,吸一口气的声音,那种感觉非常真实,就好像有一个人在自己身边呼吸一样,我感觉到歌者就在自己的身边歌唱。
比如《爱一点》和《河》,《河》的吸气要仔细听才行,因为太容易被那种柔美的歌词吸引而分心。
《河》前面相对低,或许可以自己哼唱玩乐,但是最后的「爱」是不可能唱上去的,我讲话在 C3,E4 往上一定要假声,最高 F5 音色已经全变了,只能说振动频率达到了,很难说有什么艺术价值。
爱一点,莫艳琳:
<iframe allowfullscreen="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500" sandbox="allow-top-navigation allow-same-origin allow-forms allow-scripts" scrolling="no" src="https://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aid=672149746&bvid=BV1gU4y1a7n7&cid=311762958&page=1&high_quality=1&danmaku=0&autoplay=0" width="100%"></iframe>最近写毕设写得非常累,感觉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晚上啥也不想干。这让我突然想起高中的时候,有时候晚自习就拿来看《意林》和《读者》,作业也不写。
不过现在爱好是听歌和看书(不是意林那一类),今天我突然想到,一个爱好可以保持多久呢?5 年,10 年,或者说换一种时间距离计算方法,保持到 25 岁,保持到我结婚(如果有机会的话),保持到我有孩子(如果有机会的话),保持到我被生活压迫得不堪,保持到我退休,以及保持到我挂掉?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那种自信,长大以后考虑得多了,失去了小时候那种天真与自信的神采。
我很佩服恋人之间「永恒」的誓言,或许我该看一会《Happier》。
看同学文章和分享歌曲有感,cerf volant,我发现自己闲下来以后会去查出处。
<iframe border="0" frameborder="no" height="86"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rc="https://music.163.com/outchain/player?type=2&id=2033399771&auto=0&height=66" width="330"></iframe>Did you know that the French word for kite, cerf-volant, came from serp-volante meaning "flying snake" in Old French? Starting today, colorful kites will like the skies of Berck-sur-Mer, France, at their annual kite festival.
—— villa_albertine · tweet
不开心可以听歌,音乐很神奇。听了一遍 O' Sole Mio 心情好多了。
<iframe allowfullscreen="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500" sandbox="allow-top-navigation allow-same-origin allow-forms allow-scripts" scrolling="no" src="https://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aid=289646833&bvid=BV1Hf4y1t7uP&cid=310912166&page=1&high_quality=1&danmaku=0&autoplay=0" width="100%"></iframe>有些人离开了我们,还在给我们力量。
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有很深的情感或者受了影响,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就会经常联想到里面的情节,想到角色说的台词,想到电影里的音乐,然后把它们写到自己的文章里。
这种表现形式是可以被人察觉的,初次出现可能是偶然,当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就会被人注意到。
有幸以第三者的身份回顾了一次自己参加的会议,说得简单点,就是看了一遍回放,加上自己一些零零散散的感想:
- 少喝水。人家发言时候认真聆听,会议有时候有奇怪的沉默,那个时候喝水不错。最牛的是,一边喝水一边看着发言人,我真的佩服。
- 动作管理。这个就像小学生上课一样,两只手「安分」,有的人会摸脖子,有的人会摸头,各种小习惯。安安静静地看着就很好。
- 表情管理。笑不笑两说,别看起来不高兴就行,「看起来很博学的样子」也不错。
- 远离手机。可能不注意就玩起来了。如果要玩,把摄像头关了,开摄像头可以强迫自己处在一个聆听的状态。
- 有始有终。主持人和大家告别、说谢谢的时候,直接一言不发退出去是非常不礼貌的。(我忏悔)
- 主持人的重复。主持人重复对话,强调发言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
认真聆听的时候,双眼是直视屏幕的,如果低头玩手机,眼睛侧着看上去就像一条缝。
树叶很像羽毛,羽干就像叶脉一样。叶脉也很像人的血管和脉络。
由日记想到,所有写日记的人,被最经常问到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写日记?」。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有些写日记的人都不曾细想过这个问题,包括我。
我认为人是需要表达自己的,不论有没有听众,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就好像一粒种子放在那里,时间太久就失去了生命,后续提供再好的环境也无法发芽,自言自语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我想起一个词 ——「左右手互博」。
看到人拍照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卞之琳的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卞之琳 · 断章
还有张雨生的《灵光》:
如丝如缕的情爱 被精确的 Quantize
至情至性的神采 也被 Digital 取代
翻日记,发现宝藏答主
看别人走过的路,有一种看到未来世界的感觉。
看学长毕业设计论文有感,这个东西学长是怎么弄到两千字的;这个东西前面说过了,怎么这里又提一遍;啊啊啊,两万个字好多啊……
首先,我要声明,我至今没用过 ChatGPT,不过倒是用过一个国内的「镜像」(还是怎么称呼这种东西,我也不知道),聊了几分钟,感觉效果很差,那种东西真的是 ChatGPT 吗?
学生如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进行辅助工作,建议其在参考文献、致谢等论文相关部分对使用情况予以说明。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部
谁用了 AI 写作工具会说出来啊,致谢 ChatGPT 可以理解(还不算离谱),但是还在参考文献写出来,难道 cite ChatGPT 和 new bing?或者说夹带两篇 AI 提供的,看起来很真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文献作为彩蛋?
但是不使用 AI 工具的好处,人可以创造出各种艺术、新颖的表达,我不信 AI 可以写出张雨生那样的歌词。
当然本科毕设论文这种东西有没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我很难说,但是我尽量让我的致谢部分有前者。
突然想起自己的记忆力,确实对于我没放在心上的事,我会直接忘记,路痴和记不住表亲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天知道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怎么就留在我脑子里了)。
最近看了很多文字,有些东西反复看,甚至摘抄(如果复制粘贴也算的话)。
我的很多记忆来自于和事件绑定的细节,比如我还记得四年前化学竞赛同学聊到石墨的密度是二点多,六年前的同学生日是六月二十九日,几天前看到的「蒽」长得像三个苯环,如果数字记错了,那些场景也还记得。
我觉得自己正在对文字建立一种敏感,比如「三月的春帏」、「俾德丽采」(天下文章一大抄诚不欺我),这种感觉好像开始于张雨生的那些东西,包括歌词和文章,现在是王小波的这些东西 —— 我最担心,到时候专业知识记不住,这些奇怪又好玩、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记了一堆。
标签:同学,AI,东西,自己,Inhaling,Kites,感觉,ChatGPT From: https://www.cnblogs.com/ticlab/p/1734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