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路由信息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路由协议,利用跳数来作为计量标准。
rip协议最初被开发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带宽的因素,因为在早期的网络拓扑中,其实在传送信息的开销都在路由器上:
比如:排队时延,处理时延,发送时延;这些都是在路由器上造成的开销,然而当时的带宽一致,所以rip在当时的网络的拓扑结构中可以很好的完成动态路由。
rip是基于路程矢量的协议,他判断信息传输走那条到使用的是经过了几个路由器,也就是路由器的跳数,即:TTL值
二.搭建RIP环境
对路由器的操作:
system :进入系统模式
rip:进入协议模式
network 192.168.1.0 :宣告网段
注意:network命令第一次输入时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开启自己的rip协议,允许修改自己的路由表,根据别人的宣告修改
第二个意思:宣告自己有那个网段,供别人取用
从第二次开始:network命令就只有第二个意思,向别人宣告自己有几个网段
我在rip协议模式下还是用了:version 2
就是对rip协议进行版本调试到版本2,默认版本1
版本2的好处时宣告的消息是主播,version 1 的宣告方式是广播,并且版本2 会在查看的时候查看到子网掩码,可以判断ip地址是那个子网的
三.拓展:RIP路由汇总
我们的IP地址在进行子网划分的时候,一个C类的地址可能被划分好几部分,好处是路由器上记载子网的IP会很详细,缺点是太多了,路由器存储有限
就比如图,我们的pc1--pc4都进行了子网划分对于AR1和AR2来说,记录详细很好,便于找到主机,但是对于AR3来说他需要总录入AR1和AR2上的所有路由条目,很显然空间很快就会不够,
所以我们引入了路由汇总,对于AR3来说根本不需那么多的路由条目,准确来说是不需要这么细节的路由条目,
而路由汇总会帮我们汇总路由,在AR3上就不会有那么细节的路由条目了,他只会大概指向那个方向,比如27位的网络号会被直接归类到24位中,也就是一个标准的C类地址
命令:
只需要在rip的协议模式下输入:summary always
即可完成路由汇总
四.OSPF协议
OSPF路由协议是用于网际协议(IP)网络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该协议使用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内部网关协议(IGP),在单一自治系统(AS)内部工作。适用于IPv4的OSPFv2协议定义于RFC 2328,RFC 5340定义了适用于IPv6的OSPFv3。
ospf协议的出现离不开我们世界的互联网发展,他解决的就是rip不会处理传输带宽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的信息传输,大多是因为带宽的原因导致的时延,路由器处理时间所占比已经很小了。
所以再使用rip来进行网络拓扑的选择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时候就引入我们ospf协议,它选择路由的路径是基于带宽来决定的,可以说带宽的计算占比80%,所以带宽是OSPF协议的精髓。
五.搭建OSPF协议的环境
system:进入系统模式
ospf:进入协议模式
area 0(默认值):划定ospf协议的范围
network 192.168.1.0 0.0.0.255:宣告网段
注意:
这里的0.0.0.255不是默认值,这个位置要填的是反掩码,因为宣告的网段是c类地址,它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故反掩码是:0.0.0.255
这样操作以后我们的ospf就会根据带宽计算我们的开销,再拓扑中会选择小开销的走,这就是ospf协议
标签:协议,带宽,RIP,rip,OSPF,路由,路由器 From: https://www.cnblogs.com/5ran2yl/p/1723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