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视图
为什么架构设计需要多重视图?因为软件需求种类的复杂,以及软件架构涵盖的内容和决策过多。而架构视图是对于从某一视角看到的系统的简化描述,多重视图实现了对复杂软件系统的分而治之。
4:逻辑视图、开发视图、运行视图及物理视图。
1:场景视图。
逻辑视图:不仅关注用户可见的功能,还包括为实现用 户功能而必须提供的“辅助功能模块“;它们可能是逻辑层、功能模块等。
开发视图: 开发视图关注程序包,不仅包括要编写的源程序,还 包括可以直接使用的第三方SDK和现成框架、类库,以及开发的 系统将运行于其上的系统软件或中间件。开发视图和逻辑视图之 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比如逻辑层一般会映射到多个程序包等。
运行视图: 和开发视图的关系,开发视图一般偏重程序包在编译 时期的静态依赖关系,而这些程序运行起来之后会表现为对象、 线程、进程,运行视图比较关注的正是这些运行时单元的交互问题。
物理视图: 和运行视图的关系:运行视图特别关注目标程序的动 态执行情况,而物理视图重视目标程序的静态位置问题;物理视 图是综合考虑软件系统和整个IT系统相互影响的架构视图。
场景视图:又称用例视图,它是对最重要需求的抽象,将上述4视图连接的纽带。因此其看似多余,被归类为+1,但它驱动我们去发现架构元素,用于架构设计其他视图,以及架构设计完成后,对架构设计的使用说明和验证测试。
分层架构模式
分成架构模式将系统划分为一个层次结构。每一层都保持高度的内聚性、抽象性,只对相邻层可见,为上层提供服务,同时又利用下层的逻辑功能。多种系统的架构都采用了分层架构模式,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微内核的架构、OSI分层通信协议...
优点:层次功能清晰,开发设计目标明确,可以被标准化;各层之间高内聚、低耦合;支持拓展和重用。
缺点:难以正确的进行层次划分;不是所有的系统都能进行层次划分;多层导致系统性能下降;调试功能时,需要进行跨层调用。
管道-过滤器架构模式
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加工模块,加工步骤通过过滤器实现,加工数据的传输通过管道实现。每个过滤器独立,无需共享状态,只需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可。典型实现,编译器、shell程序。
优点:简单、功能模块的重用性、易于拓展和替换、并发性。
缺点:仅少部分程序可以采用管道过滤器架构模式,兼容性较弱。
插件架构模式
拓展点用接口表示,插件负责实现接口,在接口没有插件作为实现时,也可以正常运行。实例,各种与操作系统交互的应用程序。
插件:为系统提供了新功能或拓展现有功能,但不能独立运行,不依赖于应用程序。
优点:应用与插件两者之间是解耦的,应用程序需要高度的拓展性、定制性,插件的独立测试,保持了应用程序的精简。
缺点:初始过程消耗较高。插件增多后,插件管理开销提高。
Broker模式
本质上就是客户端 - 消息分发器(Broker)- 服务器
Client:需要访问远程服务的应用程序,职责:实现客户端功能,发送请求到Broker,接受响应和异常。
Client-side Proxy:联系Client和Broker,使Client调用远程服务就像调用本地的服务一样。例如:Feign简化了微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
Broker:Broker可以被看成消息转发器。提供注册服务、提供服务API、转发消息、容错处理、Broker间信息交互、定位服务。例如:Nacos、DNS、MQ等。
Server-side Proxy:联系Server和Broker,封装特定的系统调用、通讯参数和控制信息并调用服务的实现接口。
Server:实现服务,注册自己到Broker,处理请求并返回异常。
优点:分布式的优秀解决方案。隐藏了服务器的物理地址,实现了C/S解耦。
缺点:间接调用增加了服务调用的通信开销,Broker需要容灾措施。
SOA架构模式
SOA架构模式,又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如Nacos,controller - service - dao。这种架构模式更像是一种围绕服务编程的思想。
MVC架构模式
Model(模型):核心功能,封装系统数据和对数据的加工。
View(视图):将数据展示给用户,含有模型要展示的数据。
Controller(控制器):接收输入,并对输入内容进行解释。
SpringMVC运行逻辑。
优点:模型类和用户界面分别设计,修改界面无需修改模型,实现了前后端分离。同一应用设计可以用于不同用户界面。
缺点:如果人不分离,会增加学习成本。
标签:插件,服务,Broker,视图,模式,架构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imeCoder/p/1714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