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我在到我思; 元宇宙与Web3.0、区块链、AI的关系; 元宇宙技术包含哪些?
日前,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线上技术沙龙活动,首席研究员叶毓睿分享了他对“元宇宙、Web3.0、NFT/NFR”等技术发展的研究心得见解,通过对元宇宙及其技术原理、分类、场景等的分析,探讨了推动元宇宙发展的潜在力量。线上线下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元宇宙是什么?(初期、中期、长期)
从奇点到元宇宙
我们先来看一下人类当下所处的物理宇宙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先是有一个巨大的能量体,也即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它是致密高热的。爆炸的一瞬间,时间与空间诞生了。最初的高温也随着宇宙的膨胀慢慢的变低了,这138亿年来我们的宇宙进行了一个从热到冷的演化过程。
在大爆炸发生10-12秒后,电弱相互作用分离为电磁力与弱力,质子和中子和它们的反粒子也形成了。在大爆炸发生10秒后,中子与质子结合成了氢核与氦核。在大爆炸发生30万年后,温度已经下降到3000开尔文(单位为开,以绝对零度作为计算起点,即-273.15℃=0开),电子与原子核(如氢核)结合,中性原子组成的气态物质成为了宇宙最常见的物质。
气态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慢慢凝聚,形成了密度相对较高的气体星云,星云继续聚集,逐渐诞生了星系与恒星。经过了近138亿年的漫长演化之后,就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来源:wikimedia.org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衡量,这都是一个宏大的宇宙。每一个星系是一个独立的子宇宙,例如太阳系。星系包含恒星和行星,恒星发光发热质量大,行星围绕恒星转动,例如地球这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这颗恒星转动。地球是子宇宙里的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演化出的人类,已经开始探索物理的星辰大海了,还将要创造元宇宙(探索意识的星辰大海)了。
一、物理宇宙、生命宇宙和元宇宙
按照地球、人类的角度来看,我们把宇宙演化分为五个阶段,从宇宙0.0到宇宙4.0。
从宇宙0.0到宇宙4.0
1.零宇宙(奇点)是宇宙0.0
宇宙大爆炸之前,一切归零,没有大小、长短、时间。
2.物理宇宙是宇宙1.0
大爆炸后是物理宇宙。经过30多亿年的演化,也即距今100多亿年前,地球出现了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基础。但那时还没有出现生命。
3.生命宇宙是宇宙2.0
大约距今40亿年左右,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具有繁殖的特点),包括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单细胞生物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4.有人宇宙是宇宙3.0
距今300~4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工具。这是宇宙发展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5.元宇宙是宇宙4.0
近30年来,人类开始构建持续共享的虚拟世界,将梦想照进可感知甚至可触摸的数字世界。它是一个虚实融合,多维立体的,意识交换的数字空间,并将发展成为与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想象共同体。
人类在岩石上的绘画,可以看成是远古时期的“虚拟现实”,也可以视为是混沌初开的“元宇宙”。而后出现的传说、宗教及衍生出来的信仰、文化、艺术、建筑、社群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从奇点,到大爆炸后的夸克、中子、原子,会逐渐演化出有机生命、人类,进而又演化出元宇宙?
奇点是一个特殊的状态,所有一切都汇聚在一个直径为0的点,没有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没有高低粗细的空间大小,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差异。从绝对意义来说,它是最有序的,它的熵是最低的。大爆炸一开启,奇点这个“0宇宙”就宛如奔腾的河流,一泻千里,滔滔不绝。而后开始有了分化,有了分别,因此就有了物与物的不同,此物与彼物在一些属性上的不同;各种基本粒子自发地形成了不同的组合,组成更高层次的物,而这更高层的物又开始进行更多数量级的组合,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包含了世间万物。这是从无结构化状态向结构化状态,甚至向复杂系统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当“物”有了结构之后,就成为了“系统”,只不过所处层次的不同,“物”可能是渺观系统、微观系统、小系统、大系统、复杂巨系统中的一种。其中,渺观是比微观还要小的层次,这一观点来源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关于物质世界层次新划分的“五观”论(胀观、宇观、宏观、微观、渺观)。
结构化的物,其组成要素也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些是主要成分,有些是次要成分。例如头发与人的关系;头发的主要成份是角质蛋白。众所周知,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但人掉了头发,或者剪掉头发后,人基本上还是原来那个人,人是主要成分;而掉的或剪掉的头发相对于人而言,重要性低得多,是次要成分。
再如,原子核与电子。原子核极小,它的直径在10-15m~10-14m之间,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在这极小的原子核里却集中了99.96%以上原子的质量。例如氧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和8个电子组成,原子核就是主要成分,电子也很重要,是构成稳态氧原子必不可少的,但它却是次要成分。有些时候,受太阳紫外线、宇宙射线、雷电、风暴及空气和山地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物质等因素诱导,可能使得氧原子额外捕获了新电子,这就形成了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因此,可以看出,物的层次越多,构成物的组件越多,越是主次有别。
从原子到分子(含有机分子),再到由分子组成的有机物;其中,多个有机大分子可以形成多分子系统,有些多分子系统进化为原始生命。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蔡恒进教授曾提到:“生命的最初状态应该是从单细胞开始,大多数人倾向于先考查细胞的构造,认为先有细胞核而后才有细胞的整体。但也很可能是先产生了细胞膜,细胞膜不仅保护了细胞内部物质,而且使得细胞具备了能与外界区分开来的独立性,在此之后细胞内部才逐渐确定出细胞核和细胞质等。随着时间推移,细胞不断进化,一方面功能为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另一方面,结构的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功能本身,最终才形成完整且明晰的构造。这个过程的要义是,功能与结构纠缠在一起共同进化,而非先有明确的结构才产生了相应的功能。”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发现,演化过程中,物与物不断的组合、分解、继而在更高的层次上不断再组合,也即不断形成更复杂的结构体,直至出现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这些结构体,还有蚁群、蜂巢、飞行的鸟群、蜜环菌等;有一个在美国发现的巨型蜜环菌,迄今已有2800多年,目前占地10平方公里,总体重高达上千吨。
在这过程中,重要的是细胞膜的形成,使得有些物质开始有了边界,能区别“自我”与“外界”,“我在”和“它在”。许许多多个具有不同属性,甚至不同层级的“我在”物(生命有机体),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人类,从而具备了“我思”的能力,进行自主选择和进化。
二、从“我在”到“我思”
很多人都听说过笛卡尔响彻寰宇的名句“我思故我在”,其实是指:“我思”可以明确我在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是毫无疑问的,是存在的,这是高级生物具有的意识。
世间万物为何能演化出越来越复杂的结构体?为何人类还不断发展,通过群聚形成了部落、城市、国家,甚至欧盟、联合国,还在探索星辰大海,移民外星球?
我想这是因为,世间万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从“我在”(求知、求生存)到“我思”(求真、求发展),继而帮助它物实现“我在”和“我思”的内驱力。当然,这里所说的万物,包括人在内,主要是指那些能级不断上升的人或物,如果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六层次论,就是那些自我实现,甚至自我超越的人。
“我在”表示存在、活着,表示我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先是感知世界,也即“求知”,也希望世界或者“它物”知道我的存在,有更多存在感;继而追求更长久的生存,也即“求生存”,无所不用其极,并希望推动,“在”得更精彩更有影响力。“在”的那个物或生命体(也即它),首先是自我肯定,继而希望被看到、被认可,被更多“它在”物感知到和认可“我在”物的存在和重要性。“我思”表示“我”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能够思考。为了探索真相、追求真理,也即“求真”,和进一步发展,也即“求发展”;不仅能够感知外界,还能自主选择,通过反馈,促进外界的变化,壮大自己或壮大以自己所属的系统,也即改造世界。其实,“我在”物通过新陈代谢,也即吸纳更多的能量或养料,实现到“我思”的转变,逐渐开始具有思考的能力,有自我意识。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人类才有自我意识,动物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自我意识,一些思考的能力,例如乌鸦可以利用红绿灯的间歇,将核桃类的干果丢到马路上面,借用汽车压碎核桃来获得里面的果肉。
“我在”是世界万物的第一需求。“我在”,或者说“求知”、“求生存”的根本原因和蔡恒进教授提出的“自我肯定需求”类似。自我肯定需求是指:只要有可能,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高于他认知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在分配环节他更希望得到高于自己评估的份额。大多数情况下,总的自我肯定需求必定大于其所在社会的当下产出,这就形成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对任何系统的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什么人类普遍对自己评价过高,希望获得更多?是因为潜意识里感觉生存资源有限,需要确保吃穿用足够,甚至还能富余不少,以应不时之需;本质仍是为了求生存。
其实,“求真”、“求发展”,也是为了更好的“求知”、“求生存”。无论是知化,还是万物都朝着一切皆计算机(或叫智能体)的方向发展,对应的就是“我在”到“我思”的跃升。当然,大部分的物,尤其是无机物,是通过人的帮助,来实现“我在”到“我思”的转变。
宇宙有成物之美(促成“我在”),继而成人之美(促成“我思”)。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有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复杂结构体,不断演化成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进而发展到高等生物,直至人类。人类又开始帮助更多的物,使其具备智能,也即“我思”的能力,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人机结合的新宇宙。
致力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朱松纯教授,在2022年1月6日的文章《三读<赤壁赋>,并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解读“心”与“理”的平衡》中提到:通用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创造有自主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能力,符合人类情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通用智能体。
1995年10月23日,科学家钱学森在给戴汝为、钱学敏的信中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工作是人机结合的一项‘大成智慧’工程!我们一旦进入这样的人工智能世界,人类也跟着改造了,将会出现一个‘新人类’,不只是人,是人机结合的‘新人类’!
钱学森27年前的预言,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接近了。随着人类不断向外(探索星辰大海)、向内(人体科学、脑科学)和向虚拟世界(未来将探索意识科学的元宇宙)进行深入的研究,人机结合这一新物种的各种组合、各种形态将不断涌现。从刚开始作为人类体力的延伸和加强,继而出现更多的,作为人类脑力的延伸和加强的结合体。总之,让“物”能感知,能即时处理,实现从“我在”到“我思”的过渡,通过演化出新物种,人类将构建更加波澜壮阔的新世界。
人类打造的元宇宙,会有各种各样的数字人,除了物理人的一个或多个化身之外,还有数字原生的虚拟人,未来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大量的NPC。渐渐的,NPC这一新物种也会不断演化,也将呈现从“我在”到“我思”的演化,甚至自我复制,或和“它物”一起繁衍后代。
有趣的是,美国SpaceX太空探索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就曾公开表示,人类生活在所谓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换句话说,马斯克认为人类极大概率是生活在高维智能体为人类创建的“元宇宙”。您认为呢?
▶为什么出现元宇宙?
元宇宙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是在个人的需求层面,为了满足人不同的需求,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因为在物理世界中,人往往受制于环境、社交、经济等因素难以体验,而元宇宙变成了一个很好的试验田。另一方面是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存在着人类快速繁衍和地球资源有限的矛盾,除了向外太空的探索之外,向内探索也是一个能较快解决的方式,因此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交互技术、5G,以及元宇宙,能够帮助优化地球的资源配置和降碳增效,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元宇宙是一个持续共享、实时响应、多人发的数字新世界,这个数字世界不会凭空出现,它的搭建需要物理世界源源不断的算力输入。算力不仅支撑了数字人及其所在的虚拟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还支撑了数字人的思考和决策。如果要达到《雪崩》里描绘的metaverse体验,算力至少要提升一万倍;其中视觉的分辨率和刷新率一共超过20倍,其他感官至少10倍,并发人数从现有的100到5000人,至少50倍。不过,在算力提升到10000倍之前,并不是无所作为,随着5G、VR/AR等设备的普及,应用场景带来的挑战会倒逼设备的迭代、算力的提升。这里的算力不是狭义上的解释,而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和AI的能力。
理想的元宇宙在算力上,比现在至少要提升一万倍,而算力倍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外,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摩尔定律放缓,每年晶体管密度的提升不到3%,如下图,一方面,算力可能会成为元宇宙迅猛发展的掣肘,但同时元宇宙也会倒逼算力提供商们,尽其所能发展相关软硬件和算法,例如,NVIDIA Onminverse、MetaEngine、ChatGPT、源1.0大模型等。
元宇宙面临的算力挑战
当前可以看到,采用异构加速、多元融合等方式来应对。借助AI,英伟达在过去的4年内将性能提升了16倍。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场景(元宇宙)和底层基础设施(算力、存储、网络等元宇宙五大地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算力也是逐渐增加的,应用场景会“鞭打”算力。总算力每提升10倍,预计就有一批新的应用横空出世。正如,通信的2G成就了短信和自由通话,3G成就了移动互联网下的彩信和语音,4G成就了在线视频和直播。5G会成就什么呢?
元宇宙(Metaverse)带来更多可能性
我们当下正处于多个宇宙(含元宇宙)并存的时代。从目前来看,元宇宙是多维共创互信网,它的网络基础是Web3.0,是下一代互联网;从长远看,它是下一代网络——从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演化到创意、思想、意识的协作网络。出现元宇宙的原因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能帮助更多的人,能够以低成本、更便捷的方式、享受更丰富的体验。在元宇宙里面,用户将集消费者、生产者、宣传者、投资者等两种或多种角色为一身。
▶元宇宙该如何构建?
从当下的技术生态来看,发展元宇宙产业,首先要考虑元宇宙平台自身如何搭建,当平台陆续完成之后,在此之上会有丰富的集成应用,包括像乡村元宇宙、教育元宇宙、工业元宇宙、文旅元宇宙等,元宇宙的建设主要分成两大类共十大技术。
元宇宙十大技术
首先是五大地基性技术,元宇宙是一个多人并发参与的、持续的、共享的数字新世界,数字世界不能凭空出现,需要物理世界源源不断算力的输入才能构建,这里是泛概念的算力,包含了计算、存储、网络、AI以及系统安全等地基性的技术。
地基建设好后,可以比喻为形成了元宇宙的荒漠或者平地,要在荒漠或平地上建设村落、城镇,甚至国家乃至文明,这个时候需要五大支柱性的技术,即交互与展示的技术、数字孪生与数字原生的技术、创建身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技术、内容创作的技术、治理技术。理解这五类技术可以从现实的物理世界进行类比,物理世界当中包含了人、物、场、事件(发生历程、生命周期),都可以通过数字孪生的方式映射到到元宇宙当中。
交互与展示技术目前应用较广的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脑机接口等;而区块链技术主要运用在元宇宙生活中数字人身份的创建和识别,以及数字资产的存储和流通,也即构建身份系统和经济系统;各种各样的场景,比如像游戏、影视、话剧、旅游、会展等等都需要物理世界中架构师进行内容的创作,也即包含了引擎、平台等内容创作技术和工具;随着人类逐渐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迁徙,渐渐地会形成群落,便需要共识、治理规则,乃至法律,也即治理技术。
由于目前处于元宇宙早期的阶段,大家都还在“盲人摸象”。分析元宇宙产业,现阶段可以简单地按照十大技术来分类,每项技术其实都对应着较大的产业链。不过从长远来看,元宇宙会成为一个创意的协作网,中长期后,元宇宙产业的分类会围绕着创意的产品或者服务,从生产、流通、销售和服务等维度来进行划分。
▶元宇宙与Web3.0、区块链、AI的关系?
Web(World Wide Web)即全球广域网,也称为万维网,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和HTTP的、分布式的超媒体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一种网络服务,为浏览者在Internet上查找和浏览信息提供了图形化的、易于访问的直观界面,其中的文档及超级链接将Internet上的信息节点组织成一个互为关联的网状结构。
表格源自摘自 李颖悟(长沙市政协委员, 湖南融链科技董事长),略有修改
Web1.0->Web2.0->Web3.0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从只读->读写->可拥有;当然这里的可拥有,准确来说是用户“可部分拥有”。
Gartner2022:区块链和Web3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含元宇宙)
我们也可以把元宇宙看成是Web3.0的一个大的应用场景,而区块链是元宇宙和Web3.0的底层技术。
元宇宙与Web3.0、DAO、区块链
另外一个角度,区块链是全网同步并链式追加的,加密的分布式共享账本/日志集。这些变化的数据记录下来后,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产生价值?区块链有着天然、内生的日志集,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或AI,发展更多用户或精准营销,才能进一步推高项目经济体的总价值。在AI是否会产生意识的问题上,叶毓睿研究员推测以区块链(时间定序)和3D虚拟空间为基础的永续运行的元宇宙,将给AI进化的机会。
元宇宙与Web3.0、AI
总结而言,AI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延伸,代表了生产力,对应效率;区块链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协作的延伸,代表了生产关系,对应公平。没有公平,高效率无法持续;只注重公平,低效将导致共同贫穷。
标签:Web,我思,技术,宇宙,3.0,人类,区块,算力 From: https://blog.51cto.com/u_48480/600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