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LMOS。
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建立了仓库,并对仓库进行了划分,就是文件系统的格式化。有了仓库就需要往里面存取东西,对于我们的仓库来说,就是存取应用程序的文件。
所以今天我们要给仓库增加一些相关的操作,这些操作主要用于新建、打开、关闭、读写文件,它们也是文件系统的标准功能,自然即使我们这个最小的文件系统,也必须要支持。
好了,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这节课的配套代码,你可以从这里下载。
辅助操作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件系统格式化操作,不难发现文件系统格式化并不复杂,但是它们需要大量的辅助函数。同样的,完成文件相关的操作,我们也需要大量的辅助函数。为了让你更加清楚每个实现细节,这里我们先来实现文件操作相关的辅助函数。
操作根目录文件
根据我们文件系统的设计,不管是新建、删除、打开一个文件,首先都要找到与该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
在我们的文件系统中,一个文件的rfsdir_t结构就储存在根目录文件中,所以想要读取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首先就要获取和释放根目录文件。
下面我们来实现获取和释放根目录文件的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获取根目录文件
void* get_rootdirfile_blk(device_t* devp)
{
void* retptr = NULL;
rfsdir_t* rtdir = get_rootdir(devp);//获取根目录文件的rfsdir_t结构
//分配4KB大小的缓冲区并清零
void* buf = new_buf(FSYS_ALCBLKSZ);
hal_memset(buf, FSYS_ALCBLKSZ, 0);
//读取根目录文件的逻辑储存块到缓冲区中
read_rfsdevblk(devp, buf, rtdir->rdr_blknr)
retptr = buf;//设置缓冲区的首地址为返回值
goto errl1;
errl:
del_buf(buf, FSYS_ALCBLKSZ);
errl1:
del_rootdir(devp, rtdir);//释放根目录文件的rfsdir_t结构
return retptr;
}
//释放根目录文件
void del_rootdirfile_blk(device_t* devp,void* blkp)
{
//因为逻辑储存块的头512字节的空间中,保存的就是fimgrhd_t结构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blkp;
//把根目录文件回写到储存设备中去,块号为fimgrhd_t结构自身所在的块号
write_rfsdevblk(devp, blkp, fmp->fmd_sfblk)
//释放缓冲区
del_buf(blkp, FSYS_ALCBLKSZ);
return;
}
上述代码中,get_rootdir函数的作用就是读取文件系统超级块中rfsdir_t结构到一个缓冲区中,del_rootdir函数则是用来释放这个缓冲区,其代码非常简单,我已经帮你写好了。
获取根目录文件的方法也很容易,根据超级块中的rfsdir_t结构中的信息,读取根目录文件的逻辑储存块就行了。而释放根目录文件,就是把根目录文件的储存块回写到储存设备中去,最后释放对应的缓冲区就可以了。
获取文件名
下面我们来实现获取文件名,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个完整的文件名应该是这样的“/cosmos/drivers/drvrfs.c”,这样的文件名包含了完整目录路径。
除了第一个“/”是根目录外,其它的“/”只是一个目录路径分隔符。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通常需要把目录路径分隔符去除,提取其中的目录名称或者文件名称。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对文件系统来点限制,我们的文件名只能是“/xxxx”这种类型的。
下面我们就来实现去除路径分隔符提取文件名称的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检查文件路径名
sint_t rfs_chkfilepath(char_t* fname)
{
char_t* chp = fname;
//检查文件路径名的第一个字符是否为“/”,不是则返回2
if(chp[0] != '/') { return 2; }
for(uint_t i = 1; ; i++)
{
//检查除第1个字符外其它字符中还有没有为“/”的,有就返回3
if(chp[i] == '/') { return 3; }
//如果这里i大于等于文件名称的最大长度,就返回4
if(i >= DR_NM_MAX) { return 4; }
//到文件路径字符串的末尾就跳出循环
if(chp[i] == 0 && i > 1) { break; }
}
//返回0表示正确
return 0;
}
//提取纯文件名
sint_t rfs_ret_fname(char_t* buf,char_t* fpath)
{
//检查文件路径名是不是“/xxxx”的形式
sint_t stus = rfs_chkfilepath(fpath);
//如果不为0就直接返回这个状态值表示错误
if(stus != 0) { return stus; }
//从路径名字符串的第2个字符开始复制字符到buf中
rfs_strcpy(&fpath[1], buf);
return 0;
}
上述代码中,完成获取文件名的是rfs_ret_fname函数,这个函数可以把fpath指向的路径名中的文件名提取出来,放到buf指向的缓冲区中,但在这之前,需要先调用rfs_chkfilepath函数检查路径名是不是“/xxxx”的形式,这是这个功能正常实现的必要条件。
判断文件是否存在
获取了文件名称,我们还需要实现这样一个功能:判断一个文件是否存在。因为新建和删除文件,要先判断储存设备里是不是存在着这个文件。具体来说,新建文件时,无法新建相同文件名的文件;删除文件时,不能删除不存在的文件。
我们一起通过后面这个函数还完成这个功能,代码如下所示。
sint_t rfs_chkfileisindev(device_t* devp,char_t* fname)
{
sint_t rets = 6;
sint_t ch = rfs_strlen(fname);//获取文件名的长度,注意不是文件路径名
//检查文件名的长度是不是合乎要求
if(ch < 1 || ch >= (sint_t)DR_NM_MAX) { return 4; }
void* rdblkp = get_rootdirfile_blk(devp);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rdblkp;
//检查该fimgrhd_t结构的类型是不是FMD_DIR_TYPE,即这个文件是不是目录文件
if(fmp->fmd_type != FMD_DIR_TYPE) { rets = 3; goto err; }
//检查根目录文件是不是为空,即没有写入任何数据,所以返回0,表示根目录下没有对应的文件
if(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fmp->fmd_curfinwbkoff == fmp->fmd_fileifstbkoff) {
rets = 0; goto err;
}
rfsdir_t* dirp = (rfsdir_t*)((uint_t)(fmp) + fmp->fmd_fileifstbkoff);//指向根目录文件的第一个字节
//指向根目录文件的结束地址
void* maxchkp = (void*)((uint_t)rdblkp + FSYS_ALCBLKSZ - 1);
//当前的rfsdir_t结构的指针比根目录文件的结束地址小,就继续循环
for(;(void*)dirp < maxchkp;) {
//如果这个rfsdir_t结构的类型是RDR_FIL_TYPE,说明它对应的是文件而不是目录,所以下面就继续比较其文件名
if(dirp->rdr_type == RDR_FIL_TYPE) {
if(rfs_strcmp(dirp->rdr_name,fname) == 1) {//比较其文件名
rets = 1; goto err;
}
}
dirp++;
}
rets = 0; //到了这里说明没有找到相同的文件
err:
del_rootdirfile_blk(devp,rdblkp);//释放根目录文件
return rets;
}
上述代码中,rfs_chkfileisindev函数逻辑很简单。首先是检查文件名的长度,接着获取了根目录文件,然后遍历根其中的所有rfsdir_t结构并比较文件名是否相同,相同就返回1,不同就返回其它值,最后释放了根目录文件。
因为get_rootdirfile_blk函数已经把根目录文件读取到内存里了,所以可以用dirp指针和maxchkp指针操作其中的数据。
好了,操作根目录文件、获取文件名、判断一个文件是否存在的三大函数就实现了,有了它们,再去实现文件相关的其它操作就方便多了,我们接着探索。
文件相关的操作
直到现在,我们还没对任何文件进行操作,而我们实现文件系统,就是为了应用程序更好地存放自己的“劳动成果”——文件,因此一个文件系统必须要支持一些文件操作。
下面我们将依次实现新建、删除、打开、读写以及关闭文件,这几大文件操作,这也是文件系统需要提供的最基本的功能。
新建文件
在没有文件之前,对任何文件本身的操作都是无效的,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实现新建文件这个功能。
在写代码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如何新建一个文件,一共可以分成后面这4步。
1.从文件路径名中提取出纯文件名,检查储存设备上是否已经存在这个文件。
2.分配一个空闲的逻辑储存块,并在根目录文件的末尾写入这个新建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
3.在一个新的4KB大小的缓冲区中,初始化新建文件对应的fimgrhd_t结构。
4.把第3步对应的缓冲区里的数据,写入到先前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中。
下面我们先来写好新建文件的接口函数。
//新建文件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new_file(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uint_t flg)
{
//在栈中分配一个字符缓冲区并清零
char_t fne[DR_NM_MAX];
hal_memset((void*)fne, DR_NM_MAX, 0);
//从文件路径名中提取出纯文件名
if(rfs_ret_fname(fne, fname) != 0) { return DFCERRSTUS; }
//检查储存介质上是否已经存在这个新建的文件,如果是则返回错误
if(rfs_chkfileisindev(devp, fne) != 0) {return DFCERRSTUS; }
//调用实际建立文件的函数
return rfs_new_dirfileblk(devp, fne, RDR_FIL_TYPE, 0);
}
我们在新建文件的接口函数中,就实现了前面第一步,完成了提取文件名和检查文件是否在储存设备中存在的工作。接着我们来实现真正新建文件的函数,就是上述代码中rfs_new_dirfileblk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drvstus_t rfs_new_dirfileblk(device_t* devp,char_t* fname,uint_t flgtype,uint_t val)
{
drvstus_t rets = DFCERRSTUS;
void* buf = new_buf(FSYS_ALCBLKSZ);//分配一个4KB大小的缓冲区
hal_memset(buf, FSYS_ALCBLKSZ, 0);//清零该缓冲区
uint_t fblk = rfs_new_blk(devp);//分配一个新的空闲逻辑储存块
void* rdirblk = get_rootdirfile_blk(devp);//获取根目录文件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rdirblk;
//指向文件当前的写入地址,因为根目录文件已经被读取到内存中了
rfsdir_t* wrdirp = (rfsdir_t*)((uint_t)rdirblk + fmp->fmd_curfinwbkoff);
//对文件当前的写入地址进行检查
if(((uint_t)wrdirp) >= ((uint_t)rdirblk + FSYS_ALCBLKSZ)) {
rets=DFCERRSTUS; goto err;
}
wrdirp->rdr_stus = 0;
wrdirp->rdr_type = flgtype;//设为文件类型
wrdirp->rdr_blknr = fblk;//设为刚刚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
rfs_strcpy(fname, wrdirp->rdr_name);//把文件名复制到rfsdir_t结构
fmp->fmd_filesz += (uint_t)(sizeof(rfsdir_t));//增加根目录文件的大小
//增加根目录文件当前的写入地址,保证下次不被覆盖
fmp->fmd_curfinwbkoff += (uint_t)(sizeof(rfsdir_t));
fimgrhd_t* ffmp = (fimgrhd_t*)buf;//指向新分配的缓冲区
fimgrhd_t_init(ffmp);//调用fimgrhd_t结构默认的初始化函数
ffmp->fmd_type = FMD_FIL_TYPE;//因为建立的是文件,所以设为文件类型
ffmp->fmd_sfblk = fblk;//把自身所在的块,设为分配的逻辑储存块
ffmp->fmd_curfwritebk = fblk;//把当前写入的块,设为分配的逻辑储存块
ffmp->fmd_curfinwbkoff = 0x200;//把当前写入块的写入偏移量设为512
//把文件储存块数组的第1个元素的开始块,设为刚刚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
f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fblk;
//因为只分配了一个逻辑储存块,所以设为1
ffmp->fmd_fleblk[0].fb_blknr = 1;
//把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刚刚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中
if(write_rfsdevblk(devp, buf, fblk) == DFCERRSTUS) {
rets = DFCERRSTUS; goto err;
}
rets = DFCOKSTUS;
err:
del_rootdirfile_blk(devp, rdirblk);//释放根目录文件
err1:
del_buf(buf, FSYS_ALCBLKSZ);//释放缓冲区
return rets;
}
看完上述代码,我想提醒你,在rfs_new_dirfileblk函数中有两点很关键。
第一,前面反复提到的目录文件中存放的就是一系列的rfsdir_t结构。
第二,fmp和ffmp这两个指针很重要。fmp指针指向的是根目录文件的fimgrhd_t结构,因为要写入一个新的rfsdir_t结构,所以要获取并改写根目录文件的fimgrhd_t结构中的数据。而ffmp指针指向的是新建文件的fimgrhd_t结构,并且初始化了其中的一些数据。最后,该函数把这个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分配的空闲逻辑储存块中,同时释放了根目录文件和缓冲区。
删除文件
新建文件的操作完成了,下面我们来实现删除文件的操作。
如果只能新建文件而不能删除文件,那么储存设备的空间最终会耗尽,所以文件系统就必须支持删除文件的操作。
同样的,还是先来了解删除文件的方法。删除文件可以通过后面这4步来实现。
1.从文件路径名中提取出纯文件名。
2.获取根目录文件,从根目录文件中查找待删除文件的rfsdir_t结构,然后释放该文件占用的逻辑储存块。
3.初始化与待删除文件相对应的rfsdir_t结构,并设置rfsdir_t结构的类型为RDR_DEL_TYPE。
4.释放根目录文件。
这次我们用三个函数来实现这些步骤,删除文件的接口函数的代码如下。
//文件删除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del_file(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uint_t flg)
{
if(flg != 0)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rfs_del_dirfileblk(devp, fname, RDR_FIL_TYPE, 0);
}
删除文件的接口函数非常之简单,就是判断一下标志,接着调用了rfs_del_dirfileblk函数,下面我们就来写好这个rfs_del_dirfileblk函数。
drvstus_t rfs_del_dirfileblk(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uint_t flgtype, uint_t val)
{
if(flgtype != RDR_FIL_TYPE || val != 0) { return DFCERRSTUS; }
char_t fne[DR_NM_MAX];
hal_memset((void*)fne, DR_NM_MAX, 0);
//提取纯文件名
if(rfs_ret_fname(fne,fname) != 0) { return DFCERRSTUS; }
//调用删除文件的核心函数
if(del_dirfileblk_core(devp, fne) != 0)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DFCOKSTUS;
}
rfs_del_dirfileblk函数只是提取了文件名,然后调用了一个删除文件的核心函数,这个核心函数就是del_dirfileblk_core函数,它的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删除文件的核心函数
sint_t del_dirfileblk_core(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
sint_t rets = 6;
void* rblkp=get_rootdirfile_blk(devp);//获取根目录文件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rblkp;
if(fmp->fmd_type!=FMD_DIR_TYPE) { //检查根目录文件的类型
rets=4; goto err;
}
if(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fmp->fmd_curfinwbkoff == fmp->fmd_fileifstbkoff) { //检查根目录文件中有没有数据
rets = 3; goto err;
}
rfsdir_t* dirp = (rfsdir_t*)((uint_t)(fmp) + fmp->fmd_fileifstbkoff);
void* maxchkp = (void*)((uint_t)rblkp + FSYS_ALCBLKSZ-1);
for(;(void*)dirp < maxchkp;) {
if(dirp->rdr_type == RDR_FIL_TYPE) {//检查其类型是否为文件类型
//如果文件名相同,就执行以下删除动作
if(rfs_strcmp(dirp->rdr_name, fname) == 1) {
//释放rfsdir_t结构的rdr_blknr中指向的逻辑储存块
rfs_del_blk(devp, dirp->rdr_blknr);
//初始化rfsdir_t结构,实际上是清除其中的数据
rfsdir_t_init(dirp);
//设置rfsdir_t结构的类型为删除类型,表示它已经删除
dirp->rdr_type = RDR_DEL_TYPE;
rets = 0; goto err;
}
}
dirp++;//下一个rfsdir_t
}
rets=1;
err:
del_rootdirfile_blk(devp,rblkp);//释放根目录文件
return rets;
}
上述代码中的del_dirfileblk_core函数,它主要是遍历根目录文件中所有的rfsdir_t结构,并比较其文件名,看看删除的文件名称是否相同,相同就释放该rfsdir_t结构的rdr_blknr字段对应的逻辑储存块,清除该rfsdir_t结构中的数据,同时设置该rfsdir_t结构的类型为删除类型。
你可以这样理解:删除一个文件,就是把这个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中的数据清空,这样就无法查找到这个文件了。同时,也要释放该文件占用的逻辑储存块。因为没有清空文件数据,所以可以通过反删除软件找回文件。
打开文件
接下来,我们就要实现打开文件操作了。一个已经存在的文件,要对它进行读写操作,首先就应该打开这个文件。
在实现这个打开文件操作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前面课程里提到的objnode_t结构。
Cosmos内核上层组件调用设备驱动程序时,都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objnode_t结构,把这个I/O包发送给相应的驱动程序,但是objnode_t结构不仅仅是用于驱动程序,它还用于表示进程使用了哪些资源,例如打开了哪些设备或者文件,而每打开一个设备或者文件就建立一个objnode_t结构,放在特定进程的资源表中。
为了适应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在cosmos/include/krlinc/krlobjnode_t.h文件中,需要在objnode_t结构中增加一些东西,代码如下所示。
#define OBJN_TY_DEV 1//设备类型
#define OBJN_TY_FIL 2//文件类型
#define OBJN_TY_NUL 0//默认类型
typedef struct s_OBJNODE
{
spinlock_t on_lock;
list_h_t on_list;
sem_t on_complesem;
uint_t on_flgs;
uint_t on_stus;
//……
void* on_fname;//文件路径名指针
void* on_finode;//文件对应的fimgrhd_t结构指针
void* on_extp;//扩展所用
}objnode_t;
上述代码中objnode_t结构里增加了两个字段,一个是指向文件路径名的指针,表示打开哪个文件。因为要知道一个文件的所有信息,所以增加了指向对应文件的fimgrhd_t结构指针,也就是我们增加的第二个字段。
现在我们来看看打开一个文件的流程。一共也是4步。
1.从objnode_t结构的文件路径提取文件名。
2.获取根目录文件,在该文件中搜索对应的rfsdir_t结构,看看文件是否存在。
3.分配一个4KB缓存区,把该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中指向的逻辑储存块读取到缓存区中,然后释放根目录文件。
4.把缓冲区中的fimgrhd_t结构的地址,保存到objnode_t结构的on_finode域中。
下面来写两个函数实现这些流程,同样我们需要先写好接口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打开文件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open_fil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检查objnode_t中的文件路径名
if(obp->on_fname == NULL) {
return DFCERRSTUS;
}
//调用打开文件的核心函数
void* fmdp = rfs_openfileblk(devp, (char_t*)obp->on_fname);
if(fmdp == NULL) {
return DFCERRSTUS;
}
//把返回的fimgrhd_t结构的地址保存到objnode_t中的on_finode字段中
obp->on_finode = fmdp;
return DFCOKSTUS;
}
接口函数rfs_open_file中只是对参数进行了检查。然后调用了核心函数,这个函数就是rfs_openfileblk,它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打开文件的核心函数
void* rfs_openfileblk(device_t *devp, char_t* fname)
{
char_t fne[DR_NM_MAX]; void* rets = NULL,*buf = NULL;
hal_memset((void*)fne,DR_NM_MAX,0);
if(rfs_ret_fname(fne, fname) != 0) {//从文件路径名中提取纯文件名
return NULL;
}
void* rblkp = get_rootdirfile_blk(devp); //获取根目录文件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rblkp;
if(fmp->fmd_type != FMD_DIR_TYPE) {//判断根目录文件的类型是否合理
rets = NULL; goto err;
}
//判断根目录文件里有没有数据
if(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fmp->fmd_curfinwbkoff == fmp->fmd_fileifstbkoff) {
rets = NULL; goto err;
}
rfsdir_t* dirp = (rfsdir_t*)((uint_t)(fmp) + fmp->fmd_fileifstbkoff);
void* maxchkp = (void*)((uint_t)rblkp + FSYS_ALCBLKSZ - 1);
for(;(void*)dirp < maxchkp;) {//开始遍历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
if(dirp->rdr_type == RDR_FIL_TYPE) {
//如果文件名相同就跳转到opfblk标号处运行
if(rfs_strcmp(dirp->rdr_name, fne) == 1) {
goto opfblk;
}
}
dirp++;
}
//如果到这里说明没有找到该文件对应的rfsdir_t结构,所以设置返回值为NULL
rets = NULL; goto err;
opfblk:
buf = new_buf(FSYS_ALCBLKSZ);//分配4KB大小的缓冲区
//读取该文件占用的逻辑储存块
if(read_rfsdevblk(devp, buf, dirp->rdr_blknr) == DFCERRSTUS) {
rets = NULL; goto err1;
}
fimgrhd_t* ffmp = (fimgrhd_t*)buf;
if(ffmp->fmd_type == FMD_NUL_TYPE || ffmp->fmd_fileifstbkoff != 0x200) {//判断将要打开的文件是否合法
rets = NULL; goto err1;
}
rets = buf; goto err;//设置缓冲区首地址为返回值
err1:
del_buf(buf, FSYS_ALCBLKSZ); //上面的步骤若出现问题就要释放缓冲区
err:
del_rootdirfile_blk(devp, rblkp); //释放根目录文件
return rets;
}
结合上面的代码我们能够看到,通过rfs_openfileblk函数中的for循环,可以遍历要打开的文件在根目录文件中对应的rfsdir_t结构,然后把对应文件占用的逻辑储存块读取到缓冲区中,最后返回这个缓冲区的首地址。
因为这个缓冲区开始的空间中,就存放着其文件对应的fimgrhd_t结构,所以返回fimgrhd_t结构的地址,整个打开文件的流程就结束了。
读写文件
刚才我们已经实现了打开文件, 而打开一个文件,就是为了对这个文件进行读写。
其实对文件的读写包含两个操作,一个是从储存设备中读取文件的数据,另一个是把文件的数据写入到储存设备中。
咱们先来看看如何读取已经打开的文件中的数据,大致的流程如下。
1.检查objnode_t结构中用于存放文件数据的缓冲区及其大小。
2.检查imgrhd_t结构中文件相关的信息。
3.把文件的数据读取到objnode_t结构中指向的缓冲区中。
通过后面的代码,我们把读文件的接口函数跟核心函数一起实现。
//读取文件数据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read_file(device_t* devp,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打开,以及用于存放文件数据的缓冲区和它的大小是否合理
if(obp->on_finode == NULL || obp->on_buf == NULL || obp->on_bufsz != FSYS_ALCBLKSZ)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rfs_readfileblk(devp, (fimgrhd_t*)obp->on_finode, obp->on_buf, obp->on_len);
}
//实际读取文件数据的函数
drvstus_t rfs_readfileblk(device_t* devp, fimgrhd_t* fmp, void* buf, uint_t len)
{
//检查文件的相关信息是否合理
if(fmp->fmd_sfblk != 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return DFCERRSTUS;
}
//检查读取文件数据的长度是否大于(4096-512)
if(len > (FSYS_ALCBLKSZ - fmp->fmd_fileifstbkoff)) {
return DFCERRSTUS;
}
//指向文件数据的开始地址
void* wrp = (void*)((uint_t)fmp + fmp->fmd_fileifstbkoff);
//把文件开始处的数据复制len个字节到buf指向的缓冲区中
hal_memcpy(wrp, buf, len);
return DFCOKSTUS;
}
上述代码中读取文件数据的函数很简单,关键是要明白前面那个打开文件的函数,因为在那里它已经把文件数据复制到一个缓冲区中了,rfs_readfileblk函数中的参数buf、len都是接口函数rfs_read_file从objnode_t结构中提取出来的,其它的部分我已经通过注释已经说明了。
好了,我们下面就来实现怎么向文件中写入数据,和读取文件的流程一样,只不过要将要写入的数据复制到打开文件时为其分配的缓冲区中,最后还要把打开文件时为其分配的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相应的逻辑储存块中。
我们还是把写文件的接口函数和核心函数一起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写入文件数据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write_fil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打开,以及用于存放文件数据的缓冲区和它的大小是否合理
if(obp->on_finode == NULL || obp->on_buf == NULL || obp->on_bufsz != FSYS_ALCBLKSZ)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rfs_writefileblk(devp, (fimgrhd_t*)obp->on_finode, obp->on_buf, obp->on_len);
}
//实际写入文件数据的函数
drvstus_t rfs_writefileblk(device_t* devp, fimgrhd_t* fmp, void* buf, uint_t len)
{
//检查文件的相关信息是否合理
if(fmp->fmd_sfblk != 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curfwritebk != fmp->fmd_fleblk[0].fb_blkstart) {
return DFCERRSTUS;
}
//检查当前将要写入数据的偏移量加上写入数据的长度,是否大于等于4KB
if((fmp->fmd_curfinwbkoff + len) >= FSYS_ALCBLKSZ) {
return DFCERRSTUS;
}
//指向将要写入数据的内存空间
void* wrp = (void*)((uint_t)fmp + fmp->fmd_curfinwbkoff);
//把buf缓冲区中的数据复制len个字节到wrp指向的内存空间中去
hal_memcpy(buf, wrp, len);
fmp->fmd_filesz += len;//增加文件大小
//使fmd_curfinwbkoff指向下一次将要写入数据的位置
fmp->fmd_curfinwbkoff += len;
//把文件数据写入到相应的逻辑储存块中,完成数据同步
write_rfsdevblk(devp, (void*)fmp, fmp->fmd_curfwritebk);
return DFCOKSTUS;
}
上述代码中,你要注意的是,rfs_writefileblk函数永远都是从fimgrhd_t 结构的fmd_curfinwbkoff字段中的偏移量开始写入文件数据的,比如向空文件中写入2个字节,那么其fmd_curfinwbkoff字段的值就是2,因为第0、1个字节空间已经被占用了,这就是追加写入数据的方式。
rfs_writefileblk函数最后调用write_rfsdevblk函数把文件数据写入到相应的逻辑储存块中,完成数据同步。我们发现只要打开文件了,读写文件还是很简单的,最后还要实现关闭文件的操作。
关闭文件
有打开文件的操作,就需要有关闭文件的操作,因为打开一个文件,会为此分配一个缓冲区,这些都是系统资源,所以需要一个关闭文件的操作来释放这些资源,以防止系统资源泄漏。
关闭文件的流程很简单,首先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打开。然后把文件写入到对应的逻辑储存块中,完成数据的同步。最后释放文件数据占用的缓冲区。下面我们开始写代码实现,我们依然把接口和核心函数放在一起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关闭文件的接口函数
drvstus_t rfs_close_fil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打开了
if(obp->on_finode == NULL) {
return DFCERRSTUS;
}
return rfs_closefileblk(devp, obp->on_finode);
}
//关闭文件的核心函数
drvstus_t rfs_closefileblk(device_t *devp, void* fblkp)
{
//指向文件的fimgrhd_t结构
fimgrhd_t* fmp = (fimgrhd_t*)fblkp;
//完成文件数据的同步
write_rfsdevblk(devp, fblkp, fmp->fmd_sfblk);
//释放缓冲区
del_buf(fblkp, FSYS_ALCBLKSZ);
return DFCOKSTUS;
}
上述代码是非常简单的,但在目前的情况下,rfs_closefileblk函数中是没有必要调用write_rfsdevblk函数的,因为前面在写入文件数据的同时,就已经把文件的数据写入到逻辑储存块中去了。最后释放了先前打开文件时分配的缓冲区,而objnode_t结构不应该在此释放,它是由Cosmos内核上层组件进行释放的。
串联整合
到目前为止,我们实现了文件相关的操作,并且提供了接口函数,但是我们的文件系统是以设备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文件操作的接口,必须要串联整合到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之中,文件系统才能真正工作。
下面我们就去整合联串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首先来串联整合文件系统的打开文件操作和新建文件操作,代码如下所示。
drvstus_t rfs_open(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objnode_t*)iopack;
//根据objnode_t结构中的访问标志进行判断
if(ob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OPEFILE) {
return rfs_open_file(devp, iopack);
}
if(ob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NEWFILE) {
return rfs_new_file(devp, obp->on_fname, 0);
}
return DFCERRSTUS;
}
上述代码中rfs_open函数对应于设备驱动程序的打开功能派发函数,但没有相应的新建功能派发函数,于是我们就根据objnode_t结构中访问标志域设置不同的编码,来进行判断。
接着我们来串联整合关闭文件的操作。这次要简单一些,因为设备驱动程序有对应的关闭功能派发函数,直接调用关闭文件操作的接口函数就可以了,代码如下所示。
drvstus_t rfs_clos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return rfs_close_file(devp, iopack);
}
然后是文件读写操作的串联整合,设备驱动程序也有对应的读写功能派发函数,同样也是直接调用文件读写操作的接口函数即可,代码如下所示。
drvstus_t rfs_read(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调用读文件操作的接口函数
return rfs_read_file(devp, iopack);
}
drvstus_t rfs_write(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调用写文件操作的接口函数
return rfs_write_file(devp, iopack);
}
最后,来串联整合稍微有点复杂的删除文件操作,这是因为设备驱动程序没有对应的功能派发函数,所以我们需要用到设备驱动程序的控制功能派发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drvstus_t rfs_ioctrl(device_t* devp, void* iopack)
{
objnode_t* obp = (objnode_t*)iopack;
//根据objnode_t结构中的控制码进行判断
if(obp->on_ioctrd == FSDEV_IOCTRCD_DELFILE)
{
//调用删除文件操作的接口函数
return rfs_del_file(devp, obp->on_fname, 0);
}
return DFCERRSTUS;
}
上述代码中,我们给文件系统设备分配了一个FSDEV_IOCTRCD_DELFILE(一个整数)控制码,Cosmos内核上层组件的代码就可以根据需要,设置objnode_t结构中的控制码就能达到相应的目的了。
现在,文件相关的操作已经串联整合好了。
测试
前面实现了文件系统的6种最常用的文件操作,并且已经整合到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框架代码中去了,可是这些代码究竟对不对,测试运行了才知道。
下面来写好测试代码。要注意的是,Cosmos下的任何设备驱动程序都必须要有objnode_t结构才能运行。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手动建立一个objnode_t结构并设置好其中的字段,模拟一下Cosmos上层组件调用设备驱动程序的过程。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写个test_fsys函数来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void test_fsys(device_t *devp)
{
kprint("开始文件操作测试\n");
void *rwbuf = new_buf(FSYS_ALCBLKSZ);//分配缓冲区
//把缓冲区中的所有字节都置为0xff
hal_memset(rwbuf, 0xff, FSYS_ALCBLKSZ);
objnode_t *ondp = krlnew_objnode();//新建一个objnode_t结构
ond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NEWFILE;//设置新建文件标志
ondp->on_fname = "/testfile";//设置新建文件名
ondp->on_buf = rwbuf;//设置缓冲区
ondp->on_bufsz = FSYS_ALCBLKSZ;//设置缓冲区大小
ondp->on_len = 512;//设置读写多少字节
ondp->on_ioctrd = FSDEV_IOCTRCD_DELFILE;//设置控制码
if (rfs_open(devp, ondp) == DFCERRSTUS) {//新建文件
hal_sysdie("新建文件错误");
}
ond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OPEFILE;//设置打开文件标志
if (rfs_open(devp, ondp) == DFCERRSTUS) {//打开文件
hal_sysdie("打开文件错误");
}
if (rfs_write(devp, ondp) == DFCERRSTUS) {//把数据写入文件
hal_sysdie("写入文件错误");
}
hal_memset(rwbuf, 0, FSYS_ALCBLKSZ);//清零缓冲区
if (rfs_read(devp, ondp) == DFCERRSTUS) {//读取文件数据
hal_sysdie("读取文件错误");
}
if (rfs_close(devp, ondp) == DFCERRSTUS) {//关闭文件
hal_sysdie("关闭文件错误");
}
u8_t *cb = (u8_t *)rwbuf;//指向缓冲区
for (uint_t i = 0; i < 512; i++) {//检查缓冲区空间中的头512个字节的数据,是否为0xff
if (cb[i] != 0xff) {//如果不等于0xff就死机
hal_sysdie("检查文件内容错误");
}
kprint("testfile文件第[%x]个字节数据:%x\n", i, (uint_t)cb[i]);//打印文件内容
}
if (rfs_ioctrl(devp, ondp) == DFCERRSTUS){//删除文件
hal_sysdie("删除文件错误");
}
ondp->on_acsflgs = FSDEV_OPENFLG_OPEFILE;//再次设置打开文件标志
if (rfs_open(devp, ondp) == DFCERRSTUS) {//再次打开文件
hal_sysdie("再次打开文件失败");
}
hal_sysdie("结束文件操作测试");
return;
}
上述代码虽然有点长,因为我们一下子测试了关于文件的6大操作。每个文件操作失败后都会死机,不会继续向下运行。
测试逻辑很简单:开始会建立并打开一个文件,接着写入数据,然后读取文件中数据进行比较,看看是不是和之前写入的数据相等,最后删除这个文件并再次打开,看是否会出错。因为文件已经删除了,打开一个已经删除的文件自然要出错,出错就说明测试成功。
现在我们把test_fsys函数放在rfs_entry函数的最后调用,然后打开终端切换到cosmos目录下执行make vboxtest 命令,最后不出意外的话,你会看到如下图所示的情况。
从图里我们能看到,文件中的数据和最后重新打开已经删除文件时出现的错误,这说明了我们的代码是正确无误的。
至此 ,测试了文件相关的6大操作的代码,代码质量都是相当高的,都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一个简单、有诸多限制但却五脏俱全的文件系统就实现了。
重点回顾
这节课告一段落,恭喜你坚持到这里。
文件系统虽然复杂,但我们发现只要做得足够“小”,就能大大降低了实现的难度。虽然降低了实现的难度,但我们的rfs文件系统依然包含了一个正常文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特性,现在我来为你梳理一下本节课的重点:
1.首先是文件系统的辅助操作,因为文件系统的复杂性,所以必须要实现一些如获取与释放根目录文件、获取文件名、判断文件是否存在等基础辅助操作函数。
2.然后实现了文件系统必须要提供的6大文件操作:新建文件、删除文件、打开文件、读写文件、关闭文件。
3.最后把这些文件操作全部串联整合到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之中,并且进行了测试,确认代码正确无误。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实现了Cosmos内核的一个基础组件,即文件系统,不过它是以设备的形式存在的,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以后的扩展和移植。
现在文件系统是实现了,不过还不够完善。你可能在想,我们文件系统在内存中,一断电数据就全完了。是的,不过你可以尝试写好硬盘驱动,然后把内存中的逻辑储存块写入到硬盘中就行了,期待你的实现。
思考题
请你想一想,我们这个简单的、小的,却五脏俱全的文件系统有哪些限制?
欢迎你在留言区记录你的收获或疑问,也鼓励你边学边练,多多动手实践。同时我推荐你把这节课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跟他一起学习进步。
好,我是LMOS,我们下节课见。
标签:rfs,文件,操作系统,45,fmp,devp,根目录,00036,fmd From: https://www.cnblogs.com/gongxianjin/p/1701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