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察觉并把握趋势,决定了大变革中车企的走势。
2022年,趋势的力量在汽车行业显露无遗,引发了一系列颠覆性事件。
在《趋势为王 盘点2022年汽车行业十大颠覆性事件》的上半部分中,我们回顾了比亚迪销量登顶、大众投资中国自动驾驶公司、日系车销量崩盘、Argo AI 倒闭、家电厂跨界造车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
在文章的下半部分,我们同样将回顾 5 件反映了趋势力量的颠覆性事件。从这些事件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是如何改变汽车行业的。
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出海,是很多中国车企在 2022 年的关键词。
顺应了行业发展趋势的中国车企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为了最大程度利用转型期的红利,中国车企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上汽集团 1-11 月在海外市场销售 88.3 万辆,同比增长 46.4%,其中 11 月份单月销量达 11.1 万辆,刷新中国车企海外单月销量历史纪录。
比亚迪不仅在国内持续热销,在海外也广受欢迎。为了降低汽车出口的运输成本,甚至要组建自己的船队,直接斥资 50 亿元订购了 8 艘可装载 7700 辆汽车的滚装船。
在 2021 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超过韩国,仅次于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三。
进入 2022 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在 8 月首次超过 30 万辆,达到了 30.8 万辆,环比增长 6.2%、同比增长 65%。同期日本的汽车出口量为 29 万辆,德国的汽车出口量仅有 16.2 万辆。
这意味着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从 2022 年全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汽车出口量会超过德国,稍稍落后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基本上也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汽车出口量大增,只是“出海”的第一步。
日本、德国、韩国等汽车强国不仅将车卖到了全球各地,更把工厂开到了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本地化的经营更有利于避开贸易保护政策、降低成本、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
中国车企要想参与全球竞争、成为真正的国际巨头,就要把工厂开到海外,与丰田、大众们等同场竞技。
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国的汽车就会像其他中国制造的商品一样,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
传统豪华品牌竞争力不足,奔驰EQS官降23万
长久以来,以 BBA 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凭借产品力、品牌力优势,拥有产品的定价权。他们在制定售价的时候,更多是从自身的利润率出发,不用过多考虑竞品。而二线品牌就只能参照BBA的售价,制定低一档的价格。
但是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行业趋势传导到市场端,这样的定价体系正面临崩盘。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BBA 因为转型慢了一拍,已经丧失了标杆地位。BBA 不再具备产品力优势,仅剩品牌还有一定的吸引力。
燃油车用来划分等级的动力、加速现在如同白菜一般,十几二十万的电动汽车就能实现超跑级别的加速。比智能化,BBA 毫无优势;比设计,BBA 的这一代车型实在一言难尽。
现在消费者选车时的参照物变成了特斯拉。大部分消费者看到 BBA 电动汽车的价格之后,只会觉得奇怪:“这车怎么比特斯拉贵那么多?”
这种变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奔驰的电动旗舰车型 EQS 销量惨淡,长期保持在两位数。
卖不动就只能降价。11 月 15 日,奔驰官宣多款 EQ 系列纯电动车型降价。其中,EQS 车型的最高降价幅度达到了 23.26 万元。而在此之前,宝马 iX3、奥迪 e-tron 都有过官方大幅调低售价的先例。
美剧《生活大爆炸》让人们认识到了高智商天才们有趣的一面,其海报上写着“smart is the new sexy”,聪明是一种新的性感。
而在汽车领域,我们现在可以确定 intelligent is the new luxury,智能是一种新的豪华。特斯拉虽然内饰如同毛坯房,却可以凭借智能化的优势力压 BBA。
趋势影响的不仅仅是行业的格局,甚至还有消费者的认知。
缺芯贵电压力大,车企开始造电池、造芯片
在 2022 年,汽车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芯贵电”,即芯片短缺和电池价格上涨。
自 2020 年疫情爆发以来,汽车行业多次出现了芯片短缺的情况。各大车企都曾因为缺芯而停产,很多车型都只能通过减少配置来保证供应。
在过去三年中,芯片短缺令全球车企减产约 1500 万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逆势增长带动了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
以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碳酸锂为例。2020 年 9 月是碳酸锂的行情谷底,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 4.39 万元/吨。到 2022 年 11 月,电池级碳酸锂一举突破 60 万元/吨大关,达到 60.4 万元/吨。
电池价格飞涨,让车企苦不堪言,当前电池成本已经达到了整车成本的 40% 至 50%,极大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
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最大获益者却并不是车企,而是芯片厂、电池厂和矿产商。汽车行业的利润正在向产业链上游转移。
在电动化、智能化大趋势的推动下,未来汽车上还将搭载越来越多的电池和芯片,缺芯贵电的情况不仅难以缓解,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
为了守住利润,车企只能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在 2022 年,车企参与芯片和动力电池生产的案例密集出现。
以电池和电子产品代工起家的比亚迪自不必多说。2021 年比亚迪电池的装机量为 26.3 GWh,位居世界第四;2022 年比亚迪电池业务增长超过 200%,1-11 月的装机量就已达到 78.7 GWh。
同时,比亚迪早在 2005 年就进入了芯片领域。目前比亚迪新车搭载的 IGBT 芯片大部分都是自产的。
自产电池和芯片让比亚迪的供应链更加稳定,成本也更低,是比亚迪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比亚迪之外,广汽集团、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吉利、江淮均相继披露自研动力电池的计划。
同时,这些头部车企也都在积极布局芯片领域,投资芯片公司或者组建团队研发芯片。比如吉利控股的晶能微电子主攻车规级 IGBT 芯片,亿咖通则主要研发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芯片。
无力转型,众多车企退市倒闭
要跟上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车企必须增加投入,研发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技术。对于一二线车企来说,这是赶超的机会;但是对于勉强生存的三四线车企而言,行业的变革就是灭顶之灾。
在 2022 年 10 月 9 日,平安银行的一纸通知被曝光,内容是猎豹汽车、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四家车企年底将进入破产程序,预计涉及上下游汽配供应商产业链合计约 500 亿元坏账,要求各经营团队需对存量客户是否涉及这四家车企上下游产业链情况进行风险排查。
涉事车企迅速否认了破产传闻,但却无法终止外界的猜疑,毕竟这四家车企都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困境。
上述四家车企最终挺过了 2022 年,宝沃和观致就没那么幸运了。
2022 年 11 月 29 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正式宣告了宝沃的破产。
上世纪 60 年代,宝沃汽车因经营不善在德国破产。2014 年宝沃品牌被福田收购,随后在中国重生。没想到仅仅 8 年之后,宝沃就迎来了第二次破产,这个百年品牌恐怕将会就此寿终正寝。
下一个倒下的是观致,其生产线设备已被申请法拍,账上只剩下 2651.3元,破产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观致汽车成立于 2007 年,是中国第一个冲击高端的自主品牌。如今中国汽车在中高端市场初获成功,观致却已成仁。
机会孕育在变革之中,没有趋势和变革的助力,赶超难于登天。
特斯拉市值缩水近七成
在 2020 年 6 月 10 日,特斯拉的市值超过了丰田,自此稳坐全球车企市值第一的宝座。
在巅峰时期,特斯拉的市值超过 1.2 万亿美元,相当于 6 个丰田。但在规模上,丰田的年销量超过 1000 万辆,而特斯拉的年销量在 2022 年才超过 100 万辆。
之所以出现这种“以小博大”的情况,是因为投资者期望特斯拉能够成长为汽车行业的苹果,拥有一家独大的地位,拿走行业 50% 以上的利润。这样的期望拉升了特斯拉的股价。
但实际上,目前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单靠特斯拉的几款车型远远无法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市场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款式越来越多,特斯拉虽然销量还在增长,但是增速已经放缓,并且无法保持此前的超高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在美国新注册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为 65%,低于去年的 71% 和 2020 年的 79%。
标普全球汽车预测,到 2025 年时,美国电动汽车车型数量预计将从目前的 48 款增加到 159 款,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将跌至 20% 以下。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的订单量大不如从前。年底特斯拉多次降价促销,以期在年底冲冲业绩,但是反响都很一般。
无奈之下,特斯拉上海工厂破天荒的开始减产,最近更是传出了停产放假的消息。
在美国东部时间 12 月 26 日收盘时,特斯拉的市值为 3888 亿美元。相比年初的 12049 亿美元,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跌去了 67%。
特斯拉是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的推动者,但是它还远没有强大到能够彻底改变汽车行业。只有当自动驾驶发展成熟,汽车行业才会真正被颠覆。
写在最后
风起于青萍之末,再大的趋势也是从小小的变化发展而来的。能否察觉并把握趋势,决定了大变革中车企的走势。
能够预见、推动趋势的比亚迪、特斯拉都已大获成功;顺应趋势发展的中国车企、新势力车企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抗拒趋势的车企则面临掉队的危机。
现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变革已经开始进入下半场,智能化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接下来的十年,汽车行业又会有谁崛起、有谁掉队?
本文作者:智能车指北
标签:汽车行业,2022,特斯拉,芯片,车企,汽车,颠覆性,盘点 From: https://blog.51cto.com/u_15859701/597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