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Unix 系统上,从源文件到目标文件的转化是由编译器驱动程序完成的:linux> gcc -o hello hello.c
在这里,GCC 编译器驱动程序读取源程序文件 hello.c,并把它翻译成一个可执行目标文件 hello。这个翻译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完成,如下图所示。执行这四个阶段的程序(预处理器、编译器、汇编器和链接器)一起构成了编译系统(compilation system)。
- 预处理阶段。预处理器(cpp)根据以字符 # 开头的命令,修改原始的 C 程序。比如 hello.c 中第 1 行的 #include <stdio.h> 命令告诉预处理器读取系统头文件 stdio.h 的内容,并把它直接插人程序文本中。结果就得到了另一个 C 程序,通常是以 .i 作为文件扩展名。
- 编译阶段。编译器(ccl)将文本文件 hello.i 翻译成文本文件 hello.s,它包含一个汇编语言程序。
- 汇编阶段。接下来,汇编器(as)将 hello.s 翻译成机器语言指令,把这些指令打包成一种叫做可重定位目标程序(relocatable object program)的格式,并将结果保存在目标文件 hello.o 中。
- 链接阶段。hello 程序调用了 printf 函数,它是每个 C 编译器都提供的标准 C 库中的一个函数。printf 函数存在于一个名为 printf.o 的单独的预编译好了的目标文件中,而这个文件必须以某种方式合并到我们的 hello.o 程序中。链接器(ld)就负责处理这种合并。结果就得到 hello 文件,它是一个可执行目标文件(或者简称为可执行文件),可以被加载到内存中,由系统执行。
静态链接
为了构造可执行文件,链接器必须完成两个主要任务:
- 符号解析(symbol resolution)。 目标文件定义和引用符号,每个符号对应于一个函数、一个全局变量或一个静态变量。符号解析的目的是将每个符号引用正好和一个符号定义关联起来。
- 重定位(relocation)。 编译器和汇编器生成从地址 0 开始的代码和数据节。链接器通过把每个符号定义与一个内存位置关联起来,从而重定位这些节,然后修改所有对这些符号的引用,使得它们指向这个内存位置。
目标文件
目标文件有三种形式:
- 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包含二进制代码和数据,其形式可以在编译时与其他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合并起来,创建一个可执行目标文件。
- 可执行目标文件。包含二进制代码和数据,其形式可以被直接复制到内存并执行。
- 共享目标文件。一种特殊类型的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可以在加载或者运行时被动态地加载进内存并链接。
编译器和汇编器生成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包括共享目标文件)。链接器生成可执行目标文件。目标文件是按照特定的目标文件格式来组织的。现代 x86-64 Linux 和 Unix 系统使用可执行可链接格式(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 ELF)。
可重定位目标文件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 ELF 可重定位目标文件的格式。
ELF 头描述文件的总体格式,夹在 ELF 头和节头部表之间的都是节。一个典型的 ELF 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包含下面几个节:
- .text:已编译程序的机器代码。
- .rodata:只读数据,比如 printf 语句中的格式串和 switch 的跳转表。
- .data:已初始化的全局和静态 C 变量。局部 C 变量在运行时被保存在栈中,既不出现在 .data 节中,也不出现在 .bss 节中。
- .bss:未初始化的全局和静态 C 变量,以及所有被初始化为 0 的全局或静态变量。在目标文件中这个节不占据实际的空间,它仅仅是一个占位符。目标文件格式区分已初始化和未初始化变量是为了空间效率:在目标文件中,未初始化变量不需要占据任何实际的磁盘空间。运行时,在内存中分配这些变量,初始值为 0。
- .symtab:一个符号表, 它存放程序中定义和引用的函数和全局变量的信息。每个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在 .symtab 中都有一张符号表(除非程序员特意用 STRIP 命令去掉它)。然而,和编译器中的符号表不同,.symtab 符号表不包含局部变量的条目。
- .rel. text:一个 .text 节中位置的列表,当链接器把这个目标文件和其他文件组合时,需要修改这些位置。一般而言,任何调用外部函数或者引用全局变量的指令都需要修改。另一方面,调用本地函数的指令则不需要修改。注意,可执行目标文件中并不需要重定位信息,因此通常省略,除非用户显式地指示链接器包含这些信息。
- .rel.data:被模块引用或定义的所有全局变量的重定位信息。一般而言,任何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如果它的初始值是一个全局变量地址或者外部定义函数的地址,都需要被修改。
- .debug:一个调试符号表,其条目是程序中定义的局部变量和类型定义,程序中定义和引用的全局变量,以及原始的 C 源文件。只有以 -g 选项调用编译器驱动程序时,才会得到这张表。
- .line:原始 C 源程序中的行号和 .text 节中机器指令之间的映射。只有以 -g 选项调用编译器驱动程序时,才会得到这张表。
- .strtab:一个字符串表,其内容包括 .symtab 和 .debug 节中的符号表,以及节头部中的节名字。字符串表就是以 null 结尾的字符串的序列。
符号和符号表
每个可重定位目标模块 m 都有一个由汇编器构造的符号表,它包含 m 定义和引用的符号的信息。在链接器的上下文中,有三种不同的符号:
- 由模块 m 定义并能被其他模块引用的全局符号。全局链接器符号对应于非静态的 C 函数和全局变量。
- 由其他模块定义并被模块 m 引用的全局符号。这些符号称为外部符号,对应于在其他模块中定义的非静态 C 函数和全局变量。
- 只被模块 m 定义和引用的局部符号。它们对应于带 static 属性的 C 函数和全局变量。这些符号在模块 m 中任何位置都可见,但是不能被其他模块引用。
假设在同一模块中的两个函数各自定义了一个静态局部变量 x:
在这种情况中,编译器向汇编器输出两个不同名字的局部链接器符号。比如,它可以用 x.1 表示函数 f 中的定义,而用 x.2 表示函数 g 中的定义。
C 程序员使用 static 属性隐藏模块内部的变量和函数声明,就像在 Java 和 C++ 中使用 public 和 private 声明一样。在 C 中,源文件扮演模块的角色。任何带有 static 属性声明的全局变量或者函数都是模块私有的。类似地,任何不带 static 属性声明的全局变量和函数都是公共的,可以被其他模块访问。可以使用 static 属性来保护你的变量和函数是很好的编程习惯。
符号解析
编译器和链接器解析符号引用的方法是将每个引用与它输人的可重定位目标文件的符号表中的一个确定的符号定义关联起来。对那些和引用定义在相同模块中的局部符号的引用,符号解析是非常简单明了的。编译器只允许每个模块中每个局部符号有一个定义。
对全局符号的引用解析就棘手得多。当编译器遇到一个不是在当前模块中定义的符号(变量或函数名)时,会假设该符号是在其他某个模块中定义的,生成一个链接器符号表条目,并把它交给链接器处理。如果链接器在它的任何输人模块中都找不到这个被引用符号的定义,就输出一条错误信息并终止。
如果多个模块定义同名的全局符号,连接器会怎么样呢?
在编译时,编译器向汇编器输出每个全局符号,或者是强(strong)或者是弱(weak),而汇编器把这个信息隐含地编码在可重定位目标文件的符号表里。函数和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是强符号,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是弱符号。根据强弱符号的定义,Linux 链接器使用下面的规则来处理多重定义的符号名:
- 不允许有多个同名的强符号。
- 如果有一个强符号和多个弱符号同名,那么选择强符号。
- 如果有多个弱符号同名,那么从这些弱符号中任意选择一个。
比如,假设我们试图编译和链接下面两个 C 模块:
在这个情况中,链接器将生成一条错误信息,因为强符号 main 被定义了多次。
相似地,链接器对于下面的模块也会生成一条错误信息,因为强符号 x 被定义了两次:
然而,如果在一个模块里 x 未被初始化,那么链接器将安静地选择在另一个模块中定义的强符号:
运行时,函数 f 将 x 的值由 15213 改为 15212。连接器通常不会检测到多个 x 的定义。
如果 x 有两个弱定义:
会输出 x=15212,且连接器不会检测到。
如果在一个模块中 x 定义为 int,而在另一个模块中定义为 double:
在一台 x86-64/Linux 机器上,double 类型是 8 个字节,而 int 类型是 4 个字节。在我们的系统中,x 的地址是 0x601020,y 的地址是 0x601024。因此,bar5.c 的第 6 行中的赋值 x=-0.0 将用负零的双精度浮点表示覆盖内存中 x 和 y 的位置。
与静态库链接
静态库是将所有相关的目标模块打包成为一个单独的文件,它可以用作链接器的输入,当链接器构造一个输出的可执行文件时,它只复制静态库里被应用程序引用的目标模块。在 Linux 系统中,静态库以一种称为存档(archive)的特殊文件格式存放在磁盘中。存档文件是一组连接起来的可重定位目标文件的集合,有一个头部用来描述每个成员目标文件的大小和位置。存档文件名由后缀 .a 标识。
为什么需要静态库呢?
倘若将所有的标准 C 函数都放在一个单独的可重定位目标模块中(比如说 libc.o)应用程序员可以把这个模块链接到他们的可执行文件中:linux> gcc main.c /usr/lib/libc.o
然而,一个很大的缺点是系统中每个可执行文件现在都包含着一份标准函数集合的完全副本,这对磁盘空间是很大的浪费。更糟的是,每个正在运行的程序都将它自己的这些函数的副本放在内存中,这是对内存的极度浪费。另一个大的缺点是,对任何标准函数的任何改变,无论多么小的改变,都要求库的开发人员重新编译整个源文件,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操作,使得标准函数的开发和维护变得很复杂。
我们可以通过为每个标准函数创建一个独立的可重定位文件,把它们存放在一个为大家都知道的目录中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然而,这种方法要求应用程序员显式地链接合适的目标模块到它们的可执行文件中,这是一个容易出错而且耗时的过程:linux> gcc main.c /usr/1ib/printf.o /usr/1ib/scanf.o ...
静态库概念被提出来,以解决这些不同方法的缺点。相关的函数可以被编译为独立的目标模块,然后封装成一个单独的静态库文件。然后,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在命令行上指定单独的文件名字来使用这些在库中定义的函数。比如,使用 C 标准库和数学库中函数的程序可以用形式如下的命令行来编译和链接:linux> gcc main.c /usr/lib/libm.a /usr/lib/libc.a
在链接时,链接器将只复制被程序引用的目标模块,这就减少了可执行文件在磁盘和内存中的大小。
链接器如何使用静态库来解析引用
在符号解析阶段,链接器从左到右按照它们在编译器驱动程序命令行上出现的顺序来扫描可重定位目标文件和存档文件。(驱动程序自动将命令行中所有的 .c 文件翻译为 .o 文件。)在这次扫描中,链接器维护一个可重定位目标文件的集合 E(这个集合中的文件会被合并起来形成可执行文件),一个未解析的符号(即引用了但是尚未定义的符号)集合 U,以及一个在前面输入文件中已定义的符号集合 D。初始时,E、U 和 D 均为空。
- 对于命令行上的每个输人文件 f,链接器会判断 f 是一个目标文件还是一一个存档文件。如果 f 是一个目标文件,那么链接器把 f 添加到 E,修改 U 和 D 来反映 f 中的符号定义和引用,并继续下一个输人文件。
- 如果 f 是一个存档文件,那么链接器就尝试匹配 U 中未解析的符号和由存档文件成员定义的符号。如果某个存档文件成员 m,定义了一个符号来解析 U 中的一个引用,那么就将 m 加到 E 中,并且链接器修改 U 和 D 来反映 m 中的符号定义和引用。对存档文件中所有的成员目标文件都依次进行这个过程,直到 U 和 D 都不再发生变化。此时,任何不包含在 E 中的成员目标文件都简单地被丢弃,而链接器将继续处理下一个输人文件。
- 如果当链接器完成对命令行上输人文件的扫描后,U 是非空的,那么链接器就会输出一个错误并终止。否则,它会合并和重定位 E 中的目标文件,构建输出的可执行文件。
命令行上的库和目标文件的顺序非常重要。在命令行中,如果定义一个符号的库出现在引用这个符号的目标文件之前,那么引用就不能被解析,链接会失败。
关于库的一般准则是将它们放在命令行的结尾。如果各个库的成员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没有成员引用另一个成员定义的符号),那么这些库就可以以任何顺序放置在命令行的结尾处。另方面,如果库不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必须对它们排序。比如,假设 foo.c 调用 libx.a 和 libz.a 中的函数,而这两个库又调用 liby.a 中的函数。那么,在命令行中 libx.a 和 libz.a 必须处在 liby.a 之前:linux> gcc foo.c libx.a libz.a liby.a
如果需要满足依赖需求,可以在命令行上重复库。比如,假设 foo.c 调用 libx.a 中的函数,该库又调用 liby.a 中的函数,而 liby.a 又调用 libx.a 中的函数。那么 libx.a 必须在命令行上重复出现:linux> gcc foo.c libx.a liby.a libx.a
另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将 libx.a 和 liby.a 合并成一个单独的存档文件。
重定位
链接器的符号解析把代码中的每个符号引用和正好一个符号定义(即它的一个输入目标模块中的一个符号表条目)关联起来。此时,链接器就知道它的输人目标模块中的代码节和数据节的确切大小。然后就可以开始重定位步骤了,合并输人模块,并为每个符号分配运行时地址。重定位由两步组成:
- 重定位节和符号定义。在这一步中,链接器将所有相同类型的节合并为同一类型的新的聚合节。例如,来自所有输人模块的 .data 节被全部合并成一个节,这个节成为输出的可执行目标文件的 .data 节。然后,链接器将运行时内存地址赋给新的聚合节,赋给输人模块定义的每个节,以及赋给输人模块定义的每个符号。当这一步完成时,程序中的每条指令和全局变量都有唯一的运行时内存地址了。
- 重定位节中的符号引用。在这一步中,链接器修改代码节和数据节中对每个符号的引用,使得它们指向正确的运行时地址。要执行这一步,链接器依赖于可重定位目标模块中称为重定位条目(relocation entry)的数据结构。
重定位条目
当汇编器生成一个目标模块时,它并不知道数据和代码最终将放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它也不知道这个模块引用的任何外部定义的函数或者全局变量的位置。所以,无论何时汇编器遇到对最终位置未知的目标引用,它就会生成一个重定位条目,告诉链接器在将目标文件合并成可执行文件时如何修改这个引用。代码的重定位条目放在 .rel. text 中。已初始化数据的重定位条目放在 .rel.data 中。
可执行目标文件
链接器将多个目标文件合并成一个二进制的可执行目标文件,它包含了加载程序到内存运行所需的所有信息。下面是一个典型的 ELF 可执行文件格式:
和可重定位目标文件的格式类似。.init 节定义了一个 _init 函数,程序的初始化代码会调用它。
加载可执行目标文件
运行可执行目标文件是通过加载器(loader)将可执行目标文件中的代码和数据从磁盘复制到内存中,然后通过跳转到程序的第一条指令或入口点来运行该程序。
每个 Linux 程序都有一个运行时内存映像,如下图。在 Linux x86-64 系统中,代码段总是从地址 0x400000 处开始,后面是数据段。运行时堆在数据段之后,通过调用 malloc 库往上增长。堆后面的区域是为共享模块保留的。用户栈总是从最大的合法用户地址( \(2^{48}−1\) )开始,向较小内存地址增长。
标签:计算机系统,定义,文件,符号,目标,模块,链接 From: https://www.cnblogs.com/--ZHIYUAN/p/1692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