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机、路由器网络层主要功能
2 IP数据报
2.1 图示
2.2 字段详细介绍
1)版本号
占4位:IP协议的版本号。4表示IPv4,6表示IPv6。
2)首部长度
占4位:表示IP分组首部长度。
以4字节为单位。如值为5,则表示首部长度为20字节(5*4=20)
3)服务类型TOS
占8位:指示期望获得哪种类型的服务
1998 年这个字段改名为区分服务 只有在网络提供区分服务(DiffServ)时使用 一般情况下不使用,通常IP分组的该字段的值为00H 4)总长度 段占16位:IP分组的总字节数(首部+数据) IP分组最大的总长度:65535B 最小的IP分组首部:20B IP分组可以封装的最大数据:65535-20=65515B 5)生存时间 占8位:IP分组在网络中可以通过的路由器数(或跳步数) 路由器转发一次分组,TTL减1 如果TTL=0还没到达目标,路由器则丢弃该IP分组 6)协议 占8位:指示IP分组封装的是哪个协议的数据包 6为TCP,表示封装的为TCP段; 17为UDP,表示封装的是UDP数据报 7)首部校验和 占16位:实现对IP分组首部的差错检测 计算校验和时,该字段置为全0参与计算 采用反码算数运算求和,和的反码作为首部校验和字段 由于经过中间节点(路由器)会对首部进行设置,首部会发生变化,所以逐跳计算、逐跳校验 8)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 各占32位:分别标识发送分组的源主机/路由器(网络接口)和接收分组的目的主机/路由器(网络接口)的IP地址 9)选项字段 长度可变,范围在1~40B之间:携带安全、源选路径、时间戳和路由记录等内容。实际上很少被使用 10)填充 长度可变,范围在0~3B之间:目的是补齐整个首部,符合32位对齐,即保证首部长度是4字节的倍数 11)标识、标志位、片偏移几个字段在下面IP分片重组进行说明3 IP分片和重组
3.1 最大传输单元
网络链路存在MTU (最大传输单元),也就是链路层数据帧可封装数据的上限。 不同链路的MTU不同3.2 链路MTU不同引发的问题
如下图,链路L1的最大输出单元MTU1大于L2的最大输出单元MTU2 主机H1向H2发送一个分组,大小为MTU1,经过L1,到达路由器 路由器要把它转发到L2这个接口,但是L2的最大输出单元MTU2是小于MTU1的,无法经过L2。可以通过分片和重组来解决这个问题。
3.3 分片和重组
大IP分组向较小MTU链路转发时,可以被“分片” (fragmented)
1个IP分组分为多片IP分组IP分片到达目的主机后进行“重组”(reassembled)。注意,重组是到达目标主机后才进行的,在中间节点不会重组,原因很简单,如果分片了到达下一个路由器就重组,在下一次遇到最大输出单元较小的链路又得分片。
3.4 首部几个相关的字段
1)标识(ID)
占16位:标识一个IP分组
IP协议利用一个计数器,每产生IP分组计数器加1,作为该IP分组的标识。一个数据报文拆分的多个分组的ID相同 2)标志位 占3位。第一位保留,第二位是DF (Don't Fragment)。第三位是MF (More Fragment) DF: DF=1:禁止分片; DF=0:允许分片 MF: MF =1:非最后一片; MF =0:最后一片(或未分片)
3)片偏移
占13位:一个IP分组分片封装原IP分组数据的相对偏移量。片偏移字段以8字节为单位。
如一个报文的大小为128,每个分组可以封装的数据为32,那么第一个分组的偏移量为0(32/8*(1-1)),第二个分组的偏移量为4(32/8*(2-1)),第三个分组的偏移量为8(32/8*(3-1)).......
3.5 分片过程
假设原IP分组总长度为L,待转发链路的MTU为M
若L>M,且DF=0,则可以/需要分片 分片时每个分片的标识复制原IP分组的标识 通常分片时,除最后一个分片,其他分片均分为MTU允许的最大分片 一个最大分片可封装的数据应该是8的倍数, 一个最大分片可封装的数据为(除法向下取整):减掉的20是首部的大小,实际上分片能存储的数据的大小是M-20,然后向下取8的倍数 需要的总片数为(除法向上取整):减掉的20是原IP分组的首部的大小,L-20就是它存储的数据大小,除以每个分片能存储的数据大小,向上取整
每片的片偏移字段取值为:i表示第几个分片
每片的总长度为:除了最后一个分片,其它分片都是d+20
每片的MF标志位为:
3.6 示例
4 IP编址
分为IPV4和IPV6,此处将IPV4
4.1 简介
IPV4地址长度是32位。由两部分组成,网络号和主机号。
通常写成10进制的200.221.222.101这种形式,便于使用和记忆。200.221.101就是网络号,101就是主机号。
4.2 IP子网
IP地址具有相同网络号的设备接口,不跨越路由器(第三及以上层网络设备)可以彼此物理联通的接口。 如下图,黄色框起来的就是一个个的子网。
5 有类IP编址
5.1 IP分类
如下图,采用二分法把ip地址分为5类
A类地址,第一位是0的所有IP,占了全部IP的50%。它的前8位是网络号,后24位是主机号
B类地址,第一位是1,第二位是0的所有IP,占了全部IP的25%。它的前16位是网络号,后16位是主机号
C类地址,第一位是1,第二位是1,第三位是0的所有IP,占了全部IP的12.5%。它的前24位是网络号,后8位是主机号
D类地址,第一、二、三位是1,第四位是0的所有IP,占了全部IP的6.5%。不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用来命令或标识Internet网络中一组主机。只能作为IP分组中的目的地址,不能作为发送地址。也叫作多波地址
E类地址,第一、二、三、四位是1的所有IP,占了全部IP的6.5%。不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作为研究使用。
5.2 特殊的IP
5.3 私有IP地址
地址按用途分为私有地址和公有地址两种。所谓私有地址就是在A、B、C三类IP地址中保留下来为企业内部网络分配地址时所使用的IP地址。 私有地址主要用于在局域网中进行分配,在 Internet上是无效的。这样可以很好地隔离局域网和 Internet。私有地址在公网上是不能被识别的,必须通过NAT将内部IP地址转换成公网上可用的IP地址,从而实现内部IP地址与外部公网的通信。 公有地址是在广域网内使用的地址,但在局域网中同样也可以使用,除了私有地址以外的地址都是公有地址。私有ip属于非注册地址,专门为组织机构内部使用。RFC1918定义了私有IP地址范围: A:10.0.0.0~10.255.255.255 即10.0.0.0/8 B:172.16.0.0~172.31.255.255即172.16.0.0/12 C:192.168.0.0~192.168.255.255 即192.168.0.0/16
6 IP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
6.1 子网再划分的原因
A类的网络号有8位,且第一位固定是0,所以A类的子网可以有2^7-1个。每个子网下面可以分配的ip数为2^24-1
B类的网络号有16位,且前两位固定是10,所以B类的子网可以有2^14-1个。每个子网下面可以分配的ip数为2^16-1=65535
C类的网络号有24位,且前三位固定是110,所以C类的子网可以有2^21-1个。每个子网下面可以分配的ip数为2^8-1=255
由此可见,A的子网数最少,但是每个子网可分配的ip最多
现在一个组织,有2000台主机,给他C类ip,才可以分配255个ip,肯定是不够的,给它一个B类ip,又太浪费,B类可分配65565个,而他只需要2000个,大量的ip浪费了。
所以,需要一种手段,把子网分成更小的子网。
6.2 子网号
在之前,ip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现在,加上一个子网号。它占用原来的主机号的前几位来表示子网号,具体占用几位不固定。
通过网络号+子网号来表示一个更小的子网。
6.3 子网掩码
6.3.1 简介
子网掩码也是32位,形式和ip一样。
取值NetID、SubID位全取1,HostID位全取0
例如:A网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0.0.0,B网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0.0,C网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借用3比特划分子网的B网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24.0(11111111 11111111 11100000 00000000)
6.3.2 子网划分示例
子网201.2.3.0,255.255.255.0被子网掩码255.255.255.192(11111111 11111111 11000000 00000000)划分为4个等长的子网
201.2.3.0-201.2.3.63
201.2.3.64-201.2.3.127
201.2.3.128-201.2.3.191
201.2.3.192-201.2.3.255
6.3.3 路由怎么确定转发到哪个子网
将IP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按位与运算,提取子网地址
如:目的ip地址为172.32.1.112,子网掩码255.255.254.0
子网地址:172.32.0.0(子网掩码:255.255.254.0)
地址范围:172.32.0.0~172.32.1.255 可分配地址范围:172.32.0.1~172.32.1.254 广播地址:172.32.1.255 不用位与运算来分析一下 172.32.1.112是B类ip,默认掩码是255.255.0.0 现在掩码是255.255.254.0(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0 00000000) 借用了7位来划分子网,也就是把172.32这个B类子网划分为2^7个小的子网 第一个小的子网就是172.32.0.0-255 以及172.32.1.0-255,第而个小的子网就是172.32.2.0-255 以及172.32.3.0-255,....... 现在,目标地址是172.32.1.112,属于第一个子网6.4 一个C类子网借用3位划分子网举例
注意,第四位组取值范围中,红色起始值和绿色终止值都属于特殊ip
7 CIDR和路由聚合
7.1 简介
无类域间路由(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消除传统的 A 类、B 类和 C 类地址界限,之前采用NetID+SubID来划分子网,现在采用Network Prefix (Prefix)来划分子网,Prefix可以任意长度 融合子网地址与子网掩码,方便子网划分 无类地址格式:a.b.c.d/x,其中x为前缀长度
7.2 示例
原先的表示:子网201.2.3.64,255.255.255.192→201.2.3.64/267.3 CRID的优点
由于Prefix可以任意长度,所以可以简单的自由划分任意大小的子网。也可以把多个子网合并成一个大的子网。
提高IPv4 地址空间分配效率 提高路由效率7.4 路由聚合示例
如下图,转发表中有三条记录。223.1.0.0/23,223.1.2.0/24,223.1.3.0/24,它们的接口都是2,那么就可以合并为223.1.0.0/22。这样子,路由转发表就把三条合并为一条了,减少了记录数。 223.1.0.0/23包含下面这些ip 223.1.00000000.0-255 223.1.00000001.0-255 223.1.2.0/24包含下面这些ip 223.1.00000010.0-255 223.1.3.0/24包含下面这些ip 223.1.00000011.0-255 223.1.0.0/22包含下面这些ip,刚好是上面三个合并的范围 223.1.00000000.0-255 223.1.00000001.0-255 223.1.00000010.0-255 223.1.00000011.0-255
7.5 最长前缀匹配优先
如果,在路由转发表中匹配到多条记录,选取最长前缀(最具体)的那个范围
如路由转发表有下面两条记录
200.23.16.0/20 接口1
200.23.18.0/23 接口2
目标ip200.23.18.1,两个都可以匹配上,有限选择最长前缀的,所以选择接口2
8 DHCP协议
8.1 简介
DCHP(Dynamic Host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一个应用层协议。当我们将客户主机ip地址设置为动态获取方式时,DHCP服务器就会根据DHCP协议给客户端分配IP,使得客户机能够利用这个IP上网
8.2 主机获取ip地址
主机获取ip地址有两种方式
硬编码-静态配置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Protocol,从服务器动态获取
8.3 静态配置
默认网关就是注意直接连接的路由器的公网ip地址,通过它可以连接网络
8.4 DHCP动态获取
8.4.1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简介
它是从服务器动态获取的,主要有下列内容 IP地址 子网掩码 默认网关地址 DNS服务器名称与IP地址 “即插即用” 允许地址重用 支持在用地址续租(服务器分配的ip是有时限的) 支持移动用户加入网络 8.4.2 动态获取过程 1)主机广播 “DHCP discover”(发现报文) 2)DHCP服务器利用 “DHCP offer” (提供报文) 进行响应 3)主机请求IP地址: “DHCP request” (请求报文) 4)DHCP服务器分配IP地址: “DHCP ack” (确认报文)
8.4.3 路由器和DCHP
现在的家用路由器都具备提供DHCP服务的能力,可以说现在的家用路由器是DHCP服务器、DNS 服务器、NAT服务器的集合体。
默认情况下路由器的DHCP服务器是启动的,并不需要用户进行配置。DHCP服务器给你连接该路由器上面的计算机分配IP地址、DNS服务器地址和默认网关地址。
9 网络地址转换NAT
9.1 简介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连接网络都是在一个路由器下的子网,且分配的都是私有ip,私有ip是不能直接和公网ip进行通信的,需要进行网络地址转换
如下图,右侧本地家庭网络都是采用的私有ip,想要与Internet进行通信,需要路由器进行一次网络地址转换。
10.0.0.1,10.0.0.2,10.0.0.3全部转换为138.76.29.7。那么,怎么区分来自哪台计算机呢,采用端口号来区分
9.2 网络地址转换(NAT)
IPv4地址耗尽,为了能够让计算机都能有ip可以,ipv4中设置了一些ip为私有ip,它们可被重复使用。再结合NAT技术就可以让使用私有ip的用户上网了。 本地网络设备IP地址的变更,无需通告外界网络 变更ISP时,无需修改内部网络设备IP地址 内部网络设备对外界网络不可见,即不可直接寻址(安全)9.3 NAT的实现
1)替换 使用(IP地址,新端口号)替换每个外出IP数据报的(源IP地址,源端口号) 2)记录 将每对(IP地址, 新端口号) 与(源IP地址, 源端口号)的替换信息存储到NAT转换表中 3)替换 根据NAT转换表,使用(源IP地址, 源端口号)替换每个进入内网IP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即(NAT IP地址, 新端口号)
9.4 示例
9.5 NET端口号范围
tcp/udp端口仅仅是个标识数字,没有硬件上的意义,范围0-65535,NAT就利用它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
所以NET可以同时支持605535个多并行连接
9.6 NET穿透问题
9.6.1 说明
如下图,在内网有个服务,这个内网外的其它用户想要访问它,该怎么访问呢
9.6.2 解决方法
1)静态配置NAT
将特定端口的连接请求转发给服务器 ,如配置(138.76.29.7, 2500) 总是转发给(10.0.0.1, 25000)
2)中继(如Skype)
NAT内部的客户与中继服务器建立连接
外部客户也与中继服务器建立连接
中继服务器桥接两个连接的分组
除了上面两种方法,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就不介绍了
标签:协议,子网,14,ip,IP地址,地址,分组,IP From: https://www.cnblogs.com/jthr/p/16896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