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统相关 >Linux多线程详解

Linux多线程详解

时间:2024-10-24 13:50:30浏览次数:9  
标签:NULL void Linux 详解 mutex pthread 线程 多线程

概述

多线程基本概念

在探讨Linux系统的高级特性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多线程这一基础概念。 多线程是一种允许多个线程在同一进程中并发执行的技术 ,旨在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程序响应速度1。与进程不同,线程共享同一进程的地址空间和资源,使得线程间通信更为高效2

Linux系统通过轻量级进程(LWP)实现了高效的线程管理,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系统开销,还提高了整体性能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Linux中,线程本质上是由进程模拟的,这种设计简化了操作系统的核心实现,但也可能导致一些特殊情况下性能不如预期2。尽管如此,多线程仍然是现代操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优化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响应能力。

多线程的优势

在探讨Linux多线程编程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多线程技术如此重要。多线程编程为现代软件开发带来了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 :多线程能够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的并行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程序的整体性能3

  2. 增强程序的并发性 :通过允许多个线程同时执行不同的任务,多线程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能力4

  3. 改善用户体验 :特别是在图形用户界面(GUI)应用中,多线程技术可以将耗时的操作放到后台线程执行,防止界面冻结,从而提供更流畅的交互体验4

  4. 简化复杂任务的管理 :多线程技术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容易地组织和管理复杂的任务流程,特别是那些涉及大量I/O操作或需要并行处理的任务3

这些优势使得多线程成为现代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而灵活的工具来构建高效、可靠的软件系统。

线程创建与管理

线程创建

在Linux系统中,创建新线程的核心函数是pthread_create。这个函数是POSIX线程库的核心组件,它允许程序员轻松地启动新的线程来执行特定的任务。让我们深入了解pthread_create函数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

int pthread_create(pthread_t *restrict tidp,
                   const pthread_attr_t *restrict attr,
                   void *(*start_rtn)(void *),
                   void *restrict arg);

参数解析

参数

描述

tidp

输出参数,用于存储新创建线程的标识符

attr

输入参数,指定线程属性(可选)

start_rtn

新线程执行的起点,即线程函数的指针

arg

传递给线程函数的参数

返回值

pthread_create函数的返回值是判断线程创建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 成功:返回0

  • 失败:返回错误码(如EAGAIN、EINVAL)

错误处理

pthread_create失败时,准确识别和处理错误至关重要。例如:

int err;
err = pthread_create(&ntid, NULL, thr_fn, NULL);
if (err != 0)
{
    printf("can't create thread: %s\n", strerror(err));
}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捕获和报告pthread_create可能出现的错误。

参数传递技巧

pthread_create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接受任意类型的参数。这为线程函数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例如:

struct parameter {
    int size;
    int count;
    // 其他参数...
};

void *thr_fn(void *arg) {
    struct parameter *pstru = (struct parameter *)arg;
    // 使用pstru中的成员...
}

int main() {
    struct parameter arg;
    // 初始化arg...
    pthread_create(&ntid, NULL, thr_fn, &arg);
}

这种方法允许我们将复杂的数据结构传递给线程函数,大大增强了线程间的通信能力和程序的模块化程度。

通过合理利用pthread_create函数,开发者可以在Linux环境中高效地管理和协调多线程任务,充分发挥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线程终止

在Linux多线程编程中,线程终止是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程序的稳定性和资源管理效率。线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终止,每种方式都有其适用场景和特点:

  1. 正常退出 是最常见也是最安全的线程终止方式。当线程完成其预定任务后,可以通过简单地从线程函数返回来结束线程。这种方式允许线程优雅地释放所有资源,是最推荐的做法。

  2. pthread_exit()函数 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来终止线程。这个函数允许线程提前终止,并可以携带一个返回值。例如:

void *my_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 执行线程任务
    ...
    
    // 提前终止线程
    pthread_exit((void *)123);
}

这里,pthread_exit()函数接收一个指向返回值的指针。这个返回值可以被后续调用pthread_join()的线程获取,用于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验证。

  1. pthread_cancel()函数 则提供了一种外部终止线程的机制。这个函数允许一个线程请求另一个线程终止。然而,需要注意的是,pthread_cancel()并不立即终止目标线程,而是向其发送一个取消请求。实际的终止发生在目标线程到达下一个取消点时。例如:

void *cancellable_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while (!should_stop) {
        // 执行任务
        ...

        // 检查取消请求
        pthread_testcancel();
    }
}

在这个例子中,pthread_testcancel()函数用于检查是否有取消请求。如果没有,函数会立即返回;如果有,线程会进入取消状态并最终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pthread_cancel()的使用需要谨慎。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资源泄漏或程序不稳定。为了安全地使用pthread_cancel(),线程应该:

  1. 在适当的位置调用pthread_testcancel()

  2. 在可能的情况下,释放所有已分配的资源

  3. 避免在临界区内调用pthread_testcancel(),以防引入竞态条件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线程终止机制,开发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线程生命周期,提高程序的健壮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线程连接与分离

在Linux多线程编程中,线程的连接与分离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决定了线程生命周期的终结方式。这两个操作分别由pthread_join()pthread_detach()函数实现,它们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各有优势。

pthread_join()

pthread_join()函数用于等待一个特定线程的结束,并回收其资源。它的语法如下:

int pthread_join(pthread_t thread, void **retval);

这个函数有两个关键参数:

  • thread:指定要等待的线程的标识符

  • retval:用于存储被等待线程的退出状态

pthread_join()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 阻塞的 。这意味着调用线程会暂停执行,直到被等待的线程结束。这种行为在需要同步线程执行顺序或收集线程返回值时特别有用。例如:

void *worker_thread(void *arg) {
    // 执行任务
    ...
    return (void *)42; // 假设返回值为42
}

int main() {
    pthread_t worker;
    void *result;

    pthread_create(&worker, NULL, worker_thread, NULL);
    pthread_join(worker, &result);

    printf("Thread returned: %lu\n", (unsigned long)result);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主线程通过pthread_join()等待工作线程完成,并获取其返回值。

pthread_detach()

相比之下,pthread_detach()函数用于将线程设置为分离状态。分离后的线程会在结束时自动释放资源,无需其他线程显式等待。其语法为:

int pthread_detach(pthread_t thread);

使用pthread_detach()的一个典型场景是在创建线程时立即分离它:

void *detached_thread(void *arg) {
    // 执行任务
    ...
    return 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detached;
    pthread_create(&detached, NULL, detached_thread, NULL);
    pthread_detach(detached);

    // 主线程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不必等待detached_thread结束
    ...
    return 0;
}

性能考量

在选择使用pthread_join()还是pthread_detach()时,需要权衡几个因素:

  1. 资源管理pthread_join()确保资源被及时回收,而pthread_detach()依赖系统自动回收,可能稍慢但更简洁。

  2. 线程间通信pthread_join()允许获取线程返回值,适合需要结果的任务。

  3. 并发性能 :大量短生命周期线程时,pthread_detach()减少阻塞,提高并发度。

  4. 调试便利性pthread_join()便于跟踪线程执行,有助于调试。

通过合理运用这两个函数,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优化多线程程序的行为和性能,确保线程安全的同时最大化系统资源利用率。

线程同步机制

互斥锁

在Linux多线程编程中,互斥锁(mutex)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同步机制,用于保护共享资源免受多个线程的并发访问。互斥锁的核心思想是确保 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访问特定的资源 1。这种机制通过锁定和解锁操作来实现,有效地防止了数据竞争和不一致性的发生。

互斥锁的使用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初始化 :使用pthread_mutex_init()函数创建一个新的互斥锁对象。这个函数接受两个参数:一个是互斥锁变量的指针,另一个是互斥锁属性(通常使用默认属性NULL)。例如:

pthread_mutex_t my_mutex;
pthread_mutex_init(&my_mutex, NULL);
  1. 加锁 :通过pthread_mutex_lock()函数获取互斥锁。如果锁已被其他线程持有,调用线程将被阻塞,直到锁被释放。此外,还有两种特殊的加锁函数可供选择:

  • pthread_mutex_trylock():尝试获取锁,如果失败则立即返回EBUSY错误码

  • pthread_mutex_timedlock():在指定时间内尝试获取锁,超时仍未获取则返回ETIMEOUT错误码

  1. 解锁 :使用pthread_mutex_unlock()函数释放互斥锁。重要的是,解锁操作 必须由持有锁的线程执行 ,以维护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清理 :当不再需要互斥锁时,使用pthread_mutex_destroy()函数进行清理,释放相关资源。

在实际应用中,互斥锁常与其他同步机制结合使用,以实现更复杂的并发控制策略。例如,与条件变量配合,可以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等经典算法。

然而,使用互斥锁时需格外小心,不当使用可能导致 死锁资源泄露 等严重问题。为此,遵循以下最佳实践尤为重要:

  • 始终确保加锁和解锁操作成对出现 ,避免因异常中断而导致的锁未释放问题。

  • 避免过度嵌套锁操作 ,以降低死锁风险。

  • 在合适的地方使用条件变量 ,减少不必要的锁竞争。

通过合理使用互斥锁,开发者可以有效管理多线程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提高程序的并发性能和可靠性。

条件变量

在Linux多线程编程中,条件变量是一种强大的同步机制,它与互斥锁紧密协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线程同步问题。条件变量主要用于 在线程之间传递信号 ,允许线程在特定条件下被唤醒或阻塞,从而实现精确的线程间通信和同步7

条件变量的核心功能是 允许线程在满足特定条件时被唤醒 。这种机制特别适用于需要等待某种条件发生变化的场景,如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或读者-写者问题8

条件变量的使用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函数:

  1. 初始化pthread_cond_init()用于创建和初始化条件变量。这个函数接受两个参数:条件变量指针和属性指针(通常为NULL以使用默认属性)8。例如:

pthread_cond_t my_cond;
pthread_cond_init(&my_cond, NULL);
  1. 等待pthread_cond_wait()是条件变量的核心函数之一。它有两个参数:条件变量指针和互斥锁指针。这个函数执行以下操作:

  • 释放互斥锁

  • 阻塞当前线程

  • 当收到信号时重新获取互斥锁并返回

  1. 带超时的等待pthread_cond_timedwait()函数类似于pthread_cond_wait(),但它增加了超时机制。这个函数允许线程在指定时间内等待条件变量,如果超时仍未接收到信号,则自动返回8

  2. 唤醒 :条件变量提供了两种唤醒机制:

  • pthread_cond_signal():唤醒一个等待线程

  • pthread_cond_broadcast():唤醒所有等待线程

这两种函数都是条件变量的核心操作,用于通知等待线程条件已满足8

在实际应用中,条件变量通常与互斥锁配合使用,形成经典的 “锁-检查-等待”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防止虚假唤醒和竞态条件,确保线程的安全性和效率7。例如: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while (condition_not_met) {
    pthread_cond_wait(&cond_var, &mutex);
}
// 条件满足后执行的代码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这种模式确保了线程在等待条件变化时不会消耗过多CPU资源,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通过合理使用条件变量,开发者可以构建出更加高效、可靠的多线程应用程序,充分发挥Linux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信号量

在Linux多线程编程中,信号量作为一种强大的同步机制,为开发者提供了灵活而有效的资源管理方案。与互斥锁相比,信号量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更精细的控制粒度。

信号量的核心概念是一个 计数器 ,用于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这个计数器可以是任意非负整数,而不是像互斥锁那样只能是0或1。这种设计使得信号量能够同时管理多个资源的访问,而不仅仅是单一资源。

信号量的使用主要包括两个关键操作:P操作和V操作。这两个操作通常被称为 PV原语 ,它们是原子性的,确保了操作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1. P操作 (Wait操作):

  • 减少信号量的值

  • 如果信号量值变为负数,调用线程被阻塞

  1. V操作 (Signal操作):

  • 增加信号量的值

  • 如果有线程因等待该信号量而被阻塞,唤醒其中一个线程

信号量的初始化通常使用sem_init()函数。这个函数需要三个参数:

  • 信号量对象指针

  • 是否跨进程共享(通常为0)

  • 初始值

例如,创建一个初始值为1的信号量:

sem_t sem;
sem_init(&sem, 0, 1);

信号量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可以 精确控制资源的可用数量 。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于管理有限资源的访问,如文件句柄或数据库连接。例如,在一个Web服务器中,可以使用信号量来限制同时处理的客户端连接数:

#define MAX_CONNECTIONS 100
sem_t connection_sem;
sem_init(&connection_sem, 0, MAX_CONNECTIONS);

void handle_client(int client_socket) {
    sem_wait(&connection_sem); // 等待可用连接
    // 处理客户端请求
    sem_post(&connection_sem); // 释放连接
}

相比之下,互斥锁主要用于实现互斥访问,即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线程访问特定资源。虽然互斥锁在某些场景下更简单直观,但在需要管理多个资源或控制资源访问数量时,信号量提供了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通过合理使用信号量,开发者可以更精细地控制多线程程序中的资源分配和访问,从而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和稳定性。

线程安全与并发控制

线程安全

在Linux多线程编程中,线程安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 在多线程环境中,程序能够正确处理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的能力 。实现线程安全的目标是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程序的正确执行,即使在高度并发的情况下也不例外。

线程安全问题通常源于 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共享数据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各种难以预测的问题,如数据不一致、竞态条件和死锁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线程安全的重要性,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非线程安全的例子:

public class Counter {
    private int count = 0;

    public void increment() {
        count++;
    }

    public int getCount() {
        return count;
    }
}

在这个简单的计数器类中,increment()方法直接修改了count字段。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调用increment()方法,可能会导致count的值不正确。这是因为 处理器可能会对操作进行重新排序,或者在操作完成前进行上下文切换 ,从而破坏了方法的原子性。

为了实现线程安全,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1. 使用同步机制 :通过在关键代码段周围添加synchronized关键字,我们可以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执行这些代码。例如: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increment() {
    count++;
}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可能会降低并发性能,因为它强制所有线程排队等待执行。

  1. 使用显式锁 :Java并发包提供了更灵活的锁机制,如ReentrantLock。这允许更精细的控制锁的获取和释放:

private final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void increment() {
    lock.lock();
    try {
        count++;
    } finally {
        lock.unlock();
    }
}

这种方法提供了更多选项,如尝试非阻塞地获取锁或设置超时时间。

  1. 使用原子类 :Java的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提供了一系列原子类,如AtomicInteger,它们能在无锁的情况下实现线程安全的操作: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count = new AtomicInteger(0);

public void increment() {
    count.incrementAndGet();
}

原子类利用底层的CAS(Compare-and-Swap)操作,提供了高性能的线程安全解决方案。

  1. 使用线程本地存储ThreadLocal类允许为每个线程创建独立的变量副本,从而避免了线程间的共享状态问题: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Integer> threadLocal = ThreadLocal.withInitial(() -> 0);

public void increment() {
    threadLocal.get().incrementAndGet();
}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需要每个线程拥有独立状态的场景。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策略,开发者可以构建出既高效又安全的多线程程序,充分发挥Linux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同时避免潜在的线程安全问题。

死锁问题

在Linux多线程编程中,死锁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它可能导致整个系统陷入僵局。本节将深入探讨死锁的本质、产生原因以及如何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死锁是指 两个或多个线程无限期地等待彼此持有的资源 的现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多个线程试图以不同的顺序获取相同的资源集时10。死锁的产生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必要条件:

  1. 互斥条件:至少有一个资源是不可共享的,一次只能被一个线程使用。

  2. 占有和等待条件:一个线程可以持有一个资源,同时等待获取另一个当前被其他线程持有的资源。

  3. 非抢占条件:资源不能被强制性地从持有它的线程中释放,只能在其自愿释放后才能被其他线程获取。

  4. 循环等待条件:存在一组线程{P1, P2, ..., Pn},其中P1等待P2持有的资源,P2等待P3持有的资源,...,Pn等待P1持有的资源,形成一个闭环13

为了更好地理解死锁,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pthread_mutex_t mutex_A = PTHREAD_MUTEX_INITIALIZER;
pthread_mutex_t mutex_B = PTHREAD_MUTEX_INITIALIZER;

void *threadA_proc(void *data) {
    pthread_mutex_lock(&mutex_A);
    sleep(1);
    pthread_mutex_lock(&mutex_B);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_B);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_A);
    return NULL;
}

void *threadB_proc(void *data) {
    pthread_mutex_lock(&mutex_B);
    sleep(1);
    pthread_mutex_lock(&mutex_A);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_A);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_B);
    return 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tidA, tidB;
    pthread_create(&tidA, NULL, threadA_proc, NULL);
    pthread_create(&tidB, NULL, threadB_proc, NULL);
    pthread_join(tidA, NULL);
    pthread_join(tidB, NULL);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线程A首先获取mutex_A,然后尝试获取mutex_B。与此同时,线程B先获取mutex_B,然后尝试获取mutex_A。结果,两个线程都陷入了无限等待的状态,形成了典型的死锁局面11

为了避免死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资源有序分配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预防措施,通过打破循环等待条件来避免死锁。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为所有资源分配一个全局唯一的顺序编号,并要求线程按照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获取资源。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形成资源请求的环形链13

  2. 设置等待超时 :通过为资源请求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可以有效防止线程无限期地等待资源。如果线程在超时时间内无法获取所有必需的资源,它将释放已经获取的资源并重新尝试。这种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死锁的可能性,但可以显著降低死锁的风险10

  3. 使用死锁检测算法 :定期运行死锁检测算法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死锁情况。一旦检测到死锁,系统可以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如终止部分线程或回滚某些操作,以解除死锁状态13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显著提高多线程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死锁的发生。在实际开发中,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资源特性,选择最适合的防死锁方案,以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多线程编程实践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是多线程编程中的一种经典同步模式,特别适用于处理数据生产和消费的场景。在这种模型中, 生产者线程负责生成数据,而消费者线程负责处理这些数据 1。为了实现线程间的协同工作,通常需要使用 条件变量 来控制线程的等待和唤醒。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C语言代码框架,展示了如何使用条件变量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pthread.h>

#define BUFFER_SIZE 10
int buffer[BUFFER_SIZE];
int head = 0, tail = 0;

pthread_mutex_t mutex = PTHREAD_MUTEX_INITIALIZER;
pthread_cond_t empty = PTHREAD_COND_INITIALIZER;
pthread_cond_t full = PTHREAD_COND_INITIALIZER;

void* producer(void* arg) {
    for (int i = 0; i < 100; i++) {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while ((head + 1) % BUFFER_SIZE == tail) {
            pthread_cond_wait(&full, &mutex);
        }
        buffer[head++ % BUFFER_SIZE] = i;
        printf("Produced: %d\n", i);
        pthread_cond_signal(&empty);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
    return NULL;
}

void* consumer(void* arg) {
    for (int i = 0; i < 100; i++) {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while (head == tail) {
            pthread_cond_wait(&empty, &mutex);
        }
        int item = buffer[tail++ % BUFFER_SIZE];
        printf("Consumed: %d\n", item);
        pthread_cond_signal(&full);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
    return 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prod_tid, cons_tid;
    pthread_create(&prod_tid, NULL, producer, NULL);
    pthread_create(&cons_tid, NULL, consumer, NULL);
    pthread_join(prod_tid, NULL);
    pthread_join(cons_tid, NULL);
    return 0;
}

这个框架展示了如何使用条件变量emptyfull来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生产者在缓冲区满时等待,消费者在缓冲区空时等待,从而实现了线程间的同步2。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同步问题,确保了数据的正确处理和线程的安全性。

线程池技术

线程池是一种先进的多线程管理技术,它通过预先创建和复用线程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和资源利用率。其核心优势在于减少了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同时控制了并发线程的数量,有效避免了线程竞争造成的性能瓶颈。线程池的基本实现通常包括三个关键组件:工作线程、任务队列和线程管理器。工作线程负责执行任务,任务队列用于暂存待处理的任务,而线程管理器则负责调度和分配任务给空闲的线程。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多线程编程的复杂性,还能根据系统负载动态调整线程数量,实现更高效的负载均衡。

标签:NULL,void,Linux,详解,mutex,pthread,线程,多线程
From: https://blog.csdn.net/2401_86544677/article/details/143202796

相关文章

  • OSPF协议详解
    OSPF协议概述OSPF定义与特点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自治系统(AS)内部的动态路由协议,属于内部网关协议(IGP)的一种。它基于链路状态算法,采用分布式方式构建全网拓扑图,并使用Dijkstra算法计算最短路径。OSPF的主要特点包括:快速收敛:在网络变化时迅速更......
  • Linux安装gurobi方法
    Linux安装gurobi方法1.下载解压安装包访问网站:https://www.gurobi.com/downloads/gurobi-software/下载后放入linux的文件home目录下cd到该目录下,解压tarxvfzgurobi11.0.3_linux64.tar.gz2.设置环境变量打开home目录下的.bashrc文件,输入exportGUROBI_HOME="~/gurobi1......
  • MT1371-MT1380 码题集 (c 语言详解)
    目录        MT1371·所有路径        MT1372·矩阵清零        MT1373·亲和数         MT1374·Pronic数         MT1375·4和7的序列        MT1376·小码哥的数学        MT1377·模乘逆元      ......
  • OpenEuler 系统中 fdisk 工具使命令详解
    OpenEuler系统中fdisk工具使命令详解简介在OpenEuler操作系统中,fdisk是一个强大的磁盘分区工具,它支持创建、删除和修改磁盘分区等操作。本指南将详细说明如何使用fdisk工具,以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管理磁盘分区。安装与启动在OpenEuler系统中,fdisk工具通常预装在......
  • 超实用的Linux 装机必备 Shell
    超实用的Linux装机必备Shell环境安装模板化OSCM是一套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SHELL工具箱,7.5.1. 云主机初始化 curl-s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oscm/shell/master/cloud/aliyun/vdb.exp.sh|bashcurl-s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oscm/shell/ma......
  • Linux终端之旅: 文件与目录编辑
         在Linux终端的世界里,文件和目录管理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无论是从创建、修改、删除文件到调整权限、组织目录结构,这些操作都是我们与系统进行交互的核心。作为学习Linux的一部分,我将在这篇博客中深入探索如何通过命令行高效地编辑、管理文件和目录......
  • linux硬盘日志清理
    日志文件清理#!/bin/bash#定义需要检查的目录directories=("/home/logs/archived"\"/data/logs")#获取当前硬盘分区的使用情况df_output=$(df--output=pcent/data|tail-n1|tr-d'%')#获取当前时间current_time=$(date"+%Y-%m-%d%H:......
  • 数据库连接技术JDBC—(完整详解,包括JDBC的API,附有案例+代码)
    文章目录一.JDBC初始1.1概述1.2JDBC本质1.3使用JDBC步骤二.JDBCAPI详解2.1DriverManager2.2Connection2.2.1获取执行对象2.2.2事务管理2.3Statement2.4ResultSetResultSet使用练习2.5PreparedStatement2.5.1PreparedStatement用处2.5.2PreparedStatement......
  • 设计模式(六)适配器模式详解
    设计模式(六)适配器模式详解结果型模式:从程序的结构上实现松耦合,从而可以扩大整体的类结构,用来解决更大的问题。适配器模式简介定义:适配器模式是一种结构型模式,它不允许不兼容的接口协同工作。通过创建一个适配器类,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Adapter模式......
  • 设计模式(五)原型模式详解
    设计模式(五)原型模式详解原型模型简介定义:原型模型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型,它允许通过克隆/复制现有对象来创建新的对象,而无需通过常规的构造函数进行实例化。这种方式的主要优势是在运行时不需要知道具体的类,只需一个实例对象即可。实现方法实现Cloneable接口:在Java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