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运维工作过程中,如若windows服务器被入侵,往往需要检索和分析相应的安全日志。除了安全设备,系统自带的日志就是取证的关键材料,但是此类日志数量庞大,需要高效分析windows安全日志,提取出我们想要的有用信息,就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介绍windows的日志类型、存放位置、检索方案以及方便检索的工具使用方法。
Windows日志
在windows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不断记录日志信息,根据种类可以分为事件日志、IIS日志、FTP日志,数据库日志,邮件服务日志等。
事件日志
Windows事件日志文件实际上是以特定的数据结构的方式存储内容,其中包括有关系统,安全,应用程序的记录。每个记录事件的数据结构中包含了9个元素(可以理解成数据库中的字段):日期/时间、事件类型、用户、计算机、事件ID、来源、类别、描述、数据等信息。运维人员可以根据日志取证,了解计算机所发生的具体行为。
开始-运行,输入 eventvwr.msc 打开事件查看器,查看日志
可以看到,事件查看器将日志分成了2大类,windows日志、应用程序和服务日志,windows日志中又有应用程序、安全、setup、系统、forwarded event这几种事件类型。以下将分别介绍:
事件类型
- 应用程序日志
包含由应用程序或系统程序记录的事件,主要记录程序运行方面的事件,例如数据库程序可以在应用程序日志中记录文件错误,程序开发人员可以自行决定监视哪些事件。如果某个应用程序出现崩溃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从程序事件日志中找到相应的记录,也许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默认位置:%SystemRoot%\System32\Winevt\Logs\Application.evtx
- 系统日志
记录操作系统组件产生的事件,主要包括驱动程序、系统组件和应用软件的崩溃以及数据丢失错误等。系统日志中记录的时间类型由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预先定义。
默认位置:%SystemRoot%\System32\Winevt\Logs\System.evtx
- 安全日志
包含由应用程序或系统程序记录的事件,主要记录程序运行方面的事件,例如数据库程序可以在应用程序日志中记录文件错误,程序开发人员可以自行决定监视哪些事件。如果某个应用程序出现崩溃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从程序事件日志中找到相应的记录,也许会有助于你解决问题。
默认位置:%SystemRoot%\System32\Winevt\Logs\Application.evtx
- 转发事件
日志用于存储从远程计算机收集的事件。若要从远程计算机收集事件,必须创建事件订阅。
默认位置:%SystemRoot%\System32\Winevt\Logs\ForwardedEvents.evtx
事件级别
在事件日志中有5个事件级别。
- 信息
信息事件指应用程序、驱动程序或服务的成功操作的事件。
- 警告
警告事件指不是直接的、主要的,但是会导致将来发生问题的事件。例如,当磁盘空间不足或未找到打印机时,都会记录一个"警告"事件。
- 错误
错误事件指用户须知道的重要的问题,通常包括功能和数据的丢失。例如,如果一个服务不能作为系统引导被加载,那么它将会产生一个错误事件。
- 成功审核
成功的审核安全访问尝试,主要是指安全性日志,这里记录着用户登录/注销、对象访问、特权使用、账户管理、策略更改、详细跟踪、目录服务访问、账户登录等事件,例如所有的成功登录系统都会被记录为"成功审核"事件。
- 失败审核
失败的审核安全登录尝试,例如用户试图访问网络驱动器失败,则该尝试会被作为失败审核事件记录下来。
事件ID
Windows 的日志以事件 id 来标识具体发生的动作行为,可通过下列网站查询具体 id 对应的操作
- https://docs.microsoft.com/en-us/windows/security/threat-protection/
- https://www.ultimatewindowssecurity.com/securitylog/encyclopedia/default.aspx?i=j
事件ID | 说明 |
---|---|
1102 | 清理审计日志 |
4624 | 账号成功登录 |
4625 | 账号登录失败 |
4720 | 创建用户 |
4726 | 删除用户 |
4732 | 将成员添加到启用安全的本地组中 |
4733 | 将成员从启用安全的本地组中移除 |
每个成功登录的事件都会标记一个登录类型,不同登录类型代表不同的方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案例
下面配合一个案例查看日志:
在攻击机器上爆破目标靶机的RDP,在靶机上查看日志信息
- 开始-运行,输入 eventvwr.msc
- 在事件查看器中,Windows日志 --> 安全,查看系统日志
- 在系统日志右侧操作中,点击筛选当前日志 ,输入事件 ID 进行筛选
- 输入事件 ID:4625 进行日志筛选,发现事件 ID:4625,事件数 229,即用户登录失败了 229 次,那么这台服务器管理员账号可能遭遇了暴力猜解
日志工具
Sysmon
Sysmon 是微软的一款轻量级的系统监控工具,最开始是由 Sysinternals 开发的,后来 Sysinternals 被微软收购,现在属于 Sysinternals 系列工具。它通过系统服务和驱动程序实现记录进程创建、文件访问以及网络信息的记录,并把相关的信息写入并展示在 windows 的日志事件里。
Sysmon 特点是用完整的命令行记录子进程和父进程的创建行为。
使用 sha1(默认),MD5,SHA256 或 IMPHASH 记录进程镜像文件的 hash 值。可以同时使用多个 hash,包括进程创建过程中的进程 GUID。
每个事件中包含 session 的 GUID。
下载地址:
https://docs.microsoft.com/en-us/sysinternals/downloads/sysmon
安装
Sysmon.exe -i
更新配置文件
sysmon.exe -c sysmonconfig-export.xml
如果需要卸载
sysmon.exe -u
查看日志记录
Win+R ,eventvwr.msc , 应用程序和服务日志/Microsof/Windows/Sysmon/Operational
Sysmon 日志默认保存在 %SystemRoot%\System32\Winevt\Logs\Microsoft-Windows-Sysmon%4Operational.evtx
,可在事件查看器的日志属性设置保存在远程服务器,或通过其他工具或脚本保存
logparser
logparser 是一款 Windows 日志分析工具,访问这里下载:https://www.microsoft.com/en-us/download/details.aspx?id=24659
登录成功的所有事件
LogParser.exe -i:EVT –o:DATAGRID "SELECT * FROM c:\Security.evtx where EventID=4624"
指定登录时间范围的事件
LogParser.exe -i:EVT –o:DATAGRID "SELECT * FROM c:\Security.evtx where TimeGenerated>'2018-06-19 23:32:11' and TimeGenerated<'2018-06-20 23:34:00' and EventID=4624"
提取登录成功的用户名和IP
LogParser.exe -i:EVT –o:DATAGRID "SELECT EXTRACT_TOKEN(Message,13,' ') as EventType,TimeGenerated as LoginTime,EXTRACT_TOKEN(Strings,5,'|') as Username,EXTRACT_TOKEN(Message,38,' ') as Loginip FROM c:\Security.evtx where EventID=4624"
登录失败的所有事件
LogParser.exe -i:EVT –o:DATAGRID "SELECT * FROM c:\Security.evtx where EventID=4625"
提取登录失败用户名进行聚合统计
LogParser.exe -i:EVT "SELECT EXTRACT_TOKEN(Message,13,' ') as EventType,EXTRACT_TOKEN(Message,19,' ') as user,count(EXTRACT_TOKEN(Message,19,' ')) as Times,EXTRACT_TOKEN(Message,39,' ') as Loginip FROM c:\Security.evtx where EventID=4625 GROUP BY Message”
系统历史开关机记录
LogParser.exe -i:EVT –o:DATAGRID "SELECT TimeGenerated,EventID,Message FROM c:\System.evtx where EventID=6005 or EventID=6006"
总结
本文介绍了Windows的日志类型,事件日志的类型、级别、存放位置和ID,日志的检索方案以及检索工具sysmon和logparser的使用。对于蓝队来说,应急和取证溯源离不开日志,因此定时的日志备份非常重要。
标签:检索,evtx,记录,Windows,应用程序,事件,日志 From: https://www.cnblogs.com/NoCirc1e/p/1817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