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嵌入式Linux下C语言的开发环境
嵌入式Linux下的编辑器vi
嵌入式Linux下的编译器GCC
嵌入式Linux下的调试器GDB
嵌入式Linux下的工程管理器make
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1.1 嵌入式Linux下C语言概述
1.2 嵌入式Linux编辑器vi的使用
1.3 嵌入式Linux编译器GCC的使用
1.4 嵌入式Linux调试器GDB的使用
1.5 make工程管理器
1.6 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本章小结
C语言最初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D.M.Ritchie在B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此时的C语言只是为了描述和实现UNIX操作系统的一种工作语言。在一段时间里,C语言还只在贝尔实验室内部使用。
1975年,UNIX第6版公布后,C语言突出的优点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
1977年出现了可移植的C语言。
1978年UNIX第7版的C语言成为后来被广泛使用的C语言版本的基础,被称为标准C语言。
1983年,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根据C语言问世以来的各种版本,对C语言进行发展和扩充,并制定了新的标准,称为ANSI C。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ISO C标准,目前流行的C语言编译系统都是以它为标准的。
C语言是结构化的语言
采用代码及数据分隔的方式,使程序的各部分独立
以函数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方便调用
C语言是模块化的语言
减少重复编程,减少劳动量,提高编程效率
程序可移植性好
不同机器上的编译程序大约有80%的代码是公共的
C语言运算符丰富、代码效率高
C语言共有34种运算符,使用各种运算符可以实现在其他高级语言中难以实现的运算。
编辑器
常用的编辑器有vi(vim)和Emacs
编译链接器
常用的编译器是GCC编译器
调试器
GDB
项目管理器
项目管理器make
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在该模式下用户可以输入命令来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单词或行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也可以进入到底行模式或者插入模式下。
插入模式(Insert Mode)
用户只有在插入模式下才可以进行字符输入,用户按[Esc]键可回到命令行模式下。
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
在该模式下,用户可以将文件保存或退出vi,也可以设置编辑环境,如寻找字符串、显示行号等。这一模式下的命令都是以“:”开始。
进入与离开
进入vi可以直接在系统提示符下键入vi <文档名称>,vi可以自动载入所要编辑的文档或是创建一个新的文档。如在shell中键入vi hello.c(新建文档)即可进入vi画面.
进入vi后屏幕最左边会出现波浪符号,凡是有该符号就代表该行目前是空的。此时进入的是命令行模式。
要离开vi可以在底行模式下键入“:q”(不保存离开),“:wq”(保存离开)则是存档后再离开(注意冒号)。
(2)插入模式转为命令行模式、底行模式
从插入模式转为命令行模式、底行模式比较简单,只需使用[Esc]键即可。
(3)命令行模式与底行模式转换
命令行模式与底行模式间的转换不需要其他特别的命令,而只需要直接键入相应模式中的命令键即可。
vi的光标移动
vi的查找与替换
标签:底行,vi,模式,嵌入式,开发工具,Linux,C语言 From: https://www.cnblogs.com/cnetsa/p/1700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