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执行过程:
连接建立:
- 应用程序连接数据库: 应用程序通过数据库客户端与数据库服务器建立连接。
- 认证和授权: 数据库服务器验证应用程序的身份,并根据其权限确定其是否可以执行特定的SQL操作。
SQL解析:
- SQL解析: 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到应用程序发送的SQL语句,对其进行解析,检查语法和语义的正确性。
- 语法检查: 确保SQL语句的语法是正确的,并且符合数据库系统的规范。
- 语义分析: 确保SQL语句的语义是正确的,包括表名、列名的存在性和合法性等。
执行计划生成:
- 查询优化器: 数据库系统使用查询优化器根据查询的逻辑和条件生成一个执行计划,确定如何访问数据以满足查询需求。
- 执行计划生成: 数据库生成执行计划,确定了查询的执行路径、访问方法和操作顺序。
数据访问与处理:
- 数据访问: 数据库根据执行计划访问存储中的数据,执行查询操作。
- 数据处理: 数据库对查询结果进行处理和计算,可能包括排序、聚合、连接等操作,以生成最终的结果集。
结果返回与连接关闭:
- 结果返回: 查询结果被返回给应用程序,可以是单行、多行或空结果集。
- 连接关闭: 查询执行完成后,数据库服务器关闭与应用程序的连接,释放资源。
1. 查询语句优化:
-
选择合适的列: 在查询中只选择需要的列,避免使用
SELECT *;
查询时请书写需要的字段,这样可以减少数据传输和查询的时间。查询包含的列越少,io开销越小。 -
避免使用子查询: 尽量避免在查询中使用子查询,尤其是在 WHERE 子句中,可以考虑使用连接(JOIN)来替代子查询,子查询结果会形临时表,增加内存资源。
-
合理使用条件: 确保查询条件能够充分利用索引,在SQL语句的WHERE与JOIN部分中用得到的字段,都应该用到索引;避免在列上进行函数操作,这样可以使索引失效。表达式运算时,尽量将造作移至等号右侧。尽量使用LIMIT分页,每页数量不宜过大。
- 查询条件的顺序: 将最限制性的查询条件放在 WHERE 子句的前面,这样可以尽早过滤掉不符合条件的数据,提高查询效率。此外,SQL Server的查询处理器(Parser)会按照 FROM 子句中的表名从右到左的顺序进行处理。这意味着在 FROM 子句中写在最后(右侧)的表(也就是基础表,通常是包含最少记录的表)将首先被处理。在处理多个表的情况下,SQL Server会选择记录条数最少的表作为基础表,以提高查询的效率。故:尽量将数据量少的表放于FROM最右侧。
-
当 SQL Server 处理多个表时,通常会运用排序(Sort)和合并(Merge)的方式来连接它们,以执行查询操作。
-
避免使用%通配符: 在查询中使用
%
通配符可能会导致全表扫描,影响性能,尽量避免在查询中使用LIKE '%value%'
这样的模糊查询,尽量使用右模糊查询。 - 读写分离: 从库读主库写,将读操作路由到专门负责处理读请求的从数据库服务器上,这样可以减轻主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提高系统的负载均衡能力。
2. 索引优化:
-
创建合适的索引: 根据查询频率和字段选择,针对性的创建;为经常查询的字段创建索引,以加速查询速度。但是不要为所有字段都创建索引,因为索引也会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并增加写操作的成本。
-
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 单列索引、复合索引、唯一索引等不同类型的索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注意:使用复合(多列)索引时,索引的列顺序需要与查询条件保持一致是很重要的,同时删除不必要的单列索引也是一种优化数据库性能的策略。
-
避免过多的索引: 过多的索引会增加数据库的维护成本,而且可能导致查询优化器选择错误的索引。
3. 数据库表结构优化:
-
合理设计表结构: 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字段长度和表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冗余数据,确保表的正规化和一致性。如:数据范围较小,可选择
TINYINT
或SMALLINT
来节省存储空间。如果需要存储更大范围的整数,可以选择MEDIUMINT
或者INT
。 -
分解大表: 当表过大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分解,将其拆分成多个表,以减少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成本。
- 移除不必要的表:减少数据库执行的流程和资源消耗,减少数据传输和网络带宽消耗。
4. 缓存和预编译语句:
- 使用缓存: 尽量减少数据库查询的次数,可以使用缓存技术将查询结果缓存起来,减少数据库的压力。
两种常见实现方式,直写式(Write Through)和回写式(Write Back)
直写式 | 回写式 | |
工作方式 |
在数据写入数据库后,立即更新缓存,确保数据库与缓存的一致性。 | 当有数据要写入数据库时,只更新缓存,然后通过异步批量的方式将缓存数据同步到数据库上。 |
特点 |
|
|
缺点 |
|
|
-
使用预编译语句: 使用预编译语句(Prepared Statement)可以减少SQL语句的解析时间,提高查询的效率。
5. 监控和调优:
-
监控数据库性能: 定期监控数据库的性能指标,如查询响应时间、查询执行计划等,及时发现并解决性能瓶颈。
-
分析查询执行计划: 使用数据库提供的工具分析查询执行计划,优化查询语句,改进索引设计。
6. 数据库统计信息:
-
收集统计信息: 定期收集数据库的统计信息,包括表的大小、索引的使用情况、查询的执行计划等,以便更好地了解数据库的性能状况,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
-
分析数据库统计信息: 分析数据库的统计信息,了解数据库中数据的分布情况和查询的访问模式,有助于优化索引设计和查询语句。
使用Explain命令:用于解释(或说明)数据库系统执行查询的方式和计划。它通常返回一个执行计划,显示了数据库系统将如何执行查询以及执行查询时所使用的索引、连接方式等关键信息。
对于优化查询性能非常有用。
例-语法:EXPLAIN SELECT username FROM table_a ta INNER JOIN table_b tb ON ta.id = tb.id;
运行带有 EXPLAIN 命令的查询时,数据库系统不会执行查询,而是返回一个关于查询执行计划的结果集。
查询执行计划的结果通常包括以下重要信息:
-
- id: 每个查询操作的唯一标识符,通常按照执行顺序递增。
- select_type: 查询的类型,例如简单查询、联合查询、子查询等。
- table: 查询涉及的表名。
- type: 访问表的方式,包括全表扫描、索引扫描、范围扫描等。
- possible_keys: 可能用于查询的索引列表。
- key: 实际用于查询的索引。
- key_len: 索引字段的长度。
- ref: 显示索引是如何与表中的行匹配的。
- rows: 估计的结果集行数。
- Extra: 额外的信息,例如是否使用了临时表、文件排序等。
通过分析 EXPLAIN
命令的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查询的执行方式,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并对查询语句进行优化。
7. 优化数据库配置:
-
调整数据库参数: 根据数据库的实际负载和性能需求,调整数据库的参数设置,包括缓冲池大小、连接数、日志设置等,以优化数据库的性能。
-
使用分区表: 对于大型数据库表,可以考虑使用分区表来提高查询和维护的效率,可以根据时间、范围或者其它条件进行分区。
8. 考虑并发和事务:
-
事务优化: 优化事务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尽量减少事务的锁定时间和资源占用,以提高并发性和吞吐量。
-
并发控制: 使用合适的并发控制策略,如乐观并发控制(Opt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或悲观并发控制(Pess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以避免数据的竞争和冲突。
9. 业务逻辑优化:
-
优化业务逻辑: 重新评估业务逻辑的设计,考虑是否可以简化复杂的业务流程,减少数据库的负载和开销。
-
批量操作: 尽量使用批量操作来处理大量数据,减少单次数据库操作的次数,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
10. 数据库版本升级:
- 考虑升级数据库版本: 时刻关注数据库厂商发布的新版本和更新,新版本通常会包含性能优化和改进。升级数据库版本可能会带来性能提升和新特性的支持。
11. 考虑存储引擎:
- 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 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能支持不同的存储引擎,如InnoDB、MyISAM等。了解不同存储引擎的特点和适用场景,选择适合自己业务需求的存储引擎。MyISAM引擎是MySQL 5.1及之前版本的默认引擎;InnoDB在MySQL 5.5后成为默认索引。
12. 使用分析工具:
- 使用数据库性能分析工具: 借助数据库性能分析工具,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性能问题和瓶颈,并提供优化建议。常见的数据库性能分析工具包括MySQL的EXPLAIN语句、Percona Toolkit、pt-query-digest等。
13. 定期优化:
- 定期进行优化: SQL优化不是一次性的工作,需要定期进行审查和优化。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数据库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另外还有表分区:数据库管理中的一种技术;水平拆分(Horizontal Partitioning):数据库设计中的一种技术;垂直拆分(Vertical Partitioning):数据库设计中的一种技术,等等。
SQL生命周期: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生命周期是SQL语句从设计、开发、执行到优化的整个过程,涵盖了SQL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各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管理。
1. 需求分析阶段:
- 需求收集和分析: 确定业务需求,了解需要查询和操作的数据。
- 定义数据模型: 设计数据库结构和关系模型,包括表、列、主键、外键等。
2. SQL设计和开发阶段:
- SQL查询设计: 根据需求设计SQL查询语句,包括选择需要的列、定义条件、排序规则等。
- SQL编码: 将设计好的SQL查询语句转化为具体的SQL代码,并进行编码实现。
3. SQL执行阶段:
- SQL解析: 数据库系统接收SQL查询,并对其进行解析,检查语法和语义的正确性。
- 执行计划生成: 数据库系统生成SQL查询的执行计划,确定查询的执行路径和访问方式。
- 数据访问和处理: 数据库系统根据执行计划访问数据,并进行逻辑处理和计算,生成结果集。
4. SQL优化和调优阶段:
- 性能分析: 监控SQL查询的性能和执行情况,收集执行统计信息。
- 查询优化: 根据性能分析结果,对SQL查询进行优化,包括重写查询、创建索引、优化执行计划等。
- 索引优化: 根据查询的特性和访问模式,设计和创建合适的索引,提高查询性能和效率。
5. 维护和监控阶段:
- 数据库维护: 定期维护数据库系统,包括备份、恢复、数据清理、性能调整等。
- 性能监控: 持续监控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和运行状态,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性能问题。
标签:数据库,查询,索引,SQL,执行,优化 From: https://www.cnblogs.com/warmNest-llb/p/18019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