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之前)
1、产生背景
- 应用背景 科学计算
- 硬件背景 无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 软件背景 没有操作系统
- 处理方式 批处理
2、特点
- 数据的管理者:用户(程序员),数据不保存
-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
- 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冗余度极大
- 数据的独立性: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
- 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
-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3、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
二、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
1、产生背景
- 应用背景 科学计算、数据管理
- 硬件背景 磁盘、磁鼓
- 软件背景 有文件系统
- 处理方式 联机实时处理、批处理
2、特点
- 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存
-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
-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 数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
- 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
-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3、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
三、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现在)
1、产生背景
- 应用背景 大规模数据管理
- 硬件背景 大容量磁盘、磁盘阵列
- 软件背景 有数据库管理系统
- 处理方式 联机实时处理,分布处理,批处理
2、特点
- 拥有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 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
- 数据冗余度小,能够实现数据共享,易于扩充
-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 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 提供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并发控制、数据恢复、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性
3、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
文件系统到数据库系统,标志着数据管理技术的飞跃。
标签:背景,数据库,技术,应用程序,文件系统,冗余度,数据管理,数据 From: https://www.cnblogs.com/Santariki/p/1675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