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语言 >堆排序算法

堆排序算法

时间:2024-11-28 13:00:24浏览次数:15  
标签:parent int 元素 堆排序 算法 数组 升序 节点

引言

前面我们讲过堆的基本操作的实现,现在给定一个int类型的数组,里面存放的数据是无序的,我们如何利用堆的思想来实现数组内数据的升序排列或降序排列呢?

通过前面讲到的堆的实现,我们可以想到,我们再开辟一块空间来模拟堆,将给定数组里的数据一一插入堆中(pushHeap)。这样做可以是可以,但如果是代码量未免有点大,而且还要额外开辟空间。如果是在平时考试时碰到这种题,那实现起来会有点麻烦。

如果能在给定数组上直接调整并减少点代码量就好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这样实现堆排序。

堆排序主要涉及到两个步骤:1.建堆 2.利用堆的思想排序(具体怎么排序后面会讲)

接下来我们以排升序为例进行讲解。

如何建堆?

以建大堆为例:

如果是在原数组的基础上进行建大堆,通过前面的堆的学习和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在原数组进行向上调整法或向下调整法达到目的。

向上调整法建堆

我们以这个数组为例:

int a[7]={30,60,56,80,70,10,15};

db16d8a0dc2a4f67bd271283f8df41c4.png

要将它建成大堆:

514a5e2b44404f2bbccc36f313196c0e.png

从下向上遍历:从数组的第二个元素(下标为1)开始,依次向上遍历到第一个元素(下标为0)。这是因为堆的第一个元素(根节点)在构建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向上调整。

向上调整:对于遍历到的每个元素(假设当前元素的下标为i),执行以下步骤:

  • 计算当前元素的父节点下标(parent = (i - 1) / 2)。
  • 比较当前元素与其父节点的值。
  • 如果当前元素的值大于其父节点的值,则交换这两个元素的位置。
  • 交换后,将当前元素的下标更新为其父节点的下标,并重复上述比较和交换步骤,直到当前元素的值不大于其父节点的值,或者当前元素成为根节点。
  • 完成建堆:当遍历完所有元素并完成所有必要的向上调整后,整个数组就形成了一个大顶堆。

附上代码:

void swap(dataType* x, dataType* y)
{
	dataType tmp = *x;
	*x = *y;
	*y = tmp;
}

void adjustUp(dataType* a, int child)
{
	assert(a);
	int parent = (child - 1) / 2;
	while (child > 0) {
		if (a[child] > a[parent]) 
		{
			swap(&a[parent], &a[child]);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
		else {
			break;
		}
	}
}

void heapSort(int* a, int n) {
	for (int i = 1; i < n; i++) {
		adjustUp(a, i);
	}
}

向下调整法建堆

还是以原来的数组为例:

int a[7]={30,60,56,80,70,10,15};

将它建成大堆:

70f74c4107b6498fbc6520eee434163d.png

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依次向上遍历每个节点(包括根节点)。对于每个节点,执行以下步骤:

  • 将当前节点视为父节点。
  • 比较其父节点与左右子节点的值(如果存在的话)。
  • 如果父节点的值小于左右子节点中的较小值,则交换父节点与较小子节点的值。
  • 将交换后的较小子节点视为新的父节点,重复上述比较和交换步骤,直到父节点的值大于或等于其所有子节点的值,或者父节点成为叶子节点。

当所有节点都按照上述步骤调整完毕后,整个数组就形成了一个大顶堆。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何算最后一个出非叶子节点的下标呢?

在一个堆中,最后一个叶子节点的下标是n-1,那它父节点的下标就是(n-1-1)/2也就是(n-2)/2。

附上代码:

void swap(dataType* x, dataType* y)
{
	dataType tmp = *x;
	*x = *y;
	*y = tmp;
}
int getMax(dataType* a, int x, int y)
{
	if (a[x] > a[y])
	{
		return x;
	}
	else {
		return y;
	}
}
void adjustDown(dataType* a, int parent, int size)
{
	assert(a);

	while (parent < size)
	{
		int lChild = 2 * parent + 1, rChild = 2 * parent + 2, swapChild;
		if (rChild < size) {
			swapChild = getMax(a, lChild, rChild);
		}
		else {
			swapChild = lChild;
		}
		
		if (swapChild < size && a[parent] < a[swapChild]) {
			swap(&a[parent], &a[swapChild]);
			parent = swapChild;
		}
		else {
			break;
		}
	}
}
void heapSort(int* a, int n) {

	//向下调整法
	for (int i = (n - 2)/2; i >= 0; i--) {
		adjustDown(a, i, n);
	}

}

时间复杂度

向上调整法建堆

93e52c43bd69448a9efdfc7292ec5f93.jpg

 向下调整法建堆

8930ba646803479f84f7ff66f4d89109.png

总结

对比之下,向下调整法建堆的时间复杂度更低,所以我们更推荐用向下调整法建堆。

一个误区:排升序就是直接将原来无序的数组构建成小堆就可以了

说到建堆,无非就两种:要么建大顶堆,要么建小顶堆。但如果是排升序,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直接建小顶堆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真的合适吗?我们以这个数组为例:

int a[5]={30,60,56,70,10};

e58f378a7f574d8cb603c35c7e37db64.png

 把它建成小顶堆会是这样:

099b6ba6382542d48dc376105ea8e18c.png

 对应的数组就是这样了:int a[5]={10,30,56,70,60};

我们发现这样调整后,数组里面的数据并不是完全按照升序排列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需要知道,在小堆中,堆顶元素确实是最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堆顶到堆尾的所有元素都按升序排列。小堆的结构只保证了从根节点到每个叶子节点的路径上,元素是递增的。然而,不同路径上的元素之间并没有这样的保证。

所以,直接将原来无序的数组构建成小堆是不可行的办法。

排升序建大堆,排降序建小堆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排升序建大堆,排降序建小堆。

竟然跟我们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接下来我会讲解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具体如何实现。

我们以这个数组为例:

int a[5]={4, 10, 3, 5, 1}

具体步骤

1.我们先把将它建成大堆:

int a[5]={10,5,3,4,10}; 

6c8ad0247139419c86865056b7ebad55.png

2.交换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将堆顶元素(当前最大值)与序列末尾元素交换位置。

b7b48cdc67d74159afbe58cb02013d45.png

这一步骤将最大值“沉”到底部,同时保证了剩余元素组成的子序列仍满足堆的性质。

cfac0d24537541be837e6ec964f63d1c.png

3.调整剩余元素:将交换后的剩余元素(除去已排序的堆顶元素)重新调整为一个堆。

由于堆顶元素已被移到末尾,此时需要对剩余元素重新执行向下调整操作,使得新的堆顶元素成为剩余元素中的最大值。

39b3eafe4baa4326a0016302bdb1dfdc.png

 4.重复交换与调整:重复步骤2和步骤3,每次都将当前堆顶元素(即剩余部分的最大值)与末尾元素交换,并对剩余元素重新调整为堆。

53b9bdede498458a8ffed136970aeab9.png

         ①                          ②                         ③

 

0a79bc3a06e344dc84ef06fb4e22c601.png   ④                           ⑤                        ⑥

随着每一次交换和调整,有序序列逐渐扩大,堆的大小逐渐减小。

5.终止条件:当堆的大小减小到1时,整个序列已经有序,堆排序过程结束。

0577ca2b744048fcaf7619f587293fac.png

代码

void swap(dataType* x, dataType* y)
{
	dataType tmp = *x;
	*x = *y;
	*y = tmp;
}
int getMax(dataType* a, int x, int y)
{
	if (a[x] > a[y])
	{
		return x;
	}
	else {
		return y;
	}
}
void adjustDown(dataType* a, int parent, int size)
{
	assert(a);

	while (parent < size)
	{
		int lChild = 2 * parent + 1, rChild = 2 * parent + 2, swapChild;
		if (rChild < size) {
			swapChild = getMax(a, lChild, rChild);
		}
		else {
			swapChild = lChild;
		}
		
		if (swapChild < size && a[parent] < a[swapChild]) {
			swap(&a[parent], &a[swapChild]);
			parent = swapChild;
		}
		else {
			break;
		}
	}
}
void heapSort(int* a, int n) {

	//向下调整法
	for (int i = (n - 2)/2; i >= 0; i--) {
		adjustDown(a, i, n);
	}

    int cnt = n - 1;
    while (cnt) {
	    swap(&a[0], &a[cnt]);
	    adjustDown(a, 0, cnt);
	    --cnt;
    }

}

时间复杂度

前面我们知道,通过向下调整法构建初始堆的时间复杂度为O(n),因为需要对n个元素进行一次向下调整操作。

交换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并重新调整堆的过程需要重复n-1次,每次调整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 n)。

因此,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

如果排升序建小堆

在堆排序中,如果目标是进行升序排序,通常我们会选择构建大顶堆,而不是小顶堆。这是因为大顶堆的堆顶元素是最大的,通过不断地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交换并调整堆,可以逐步将序列排序为升序。

然而,如果尝试使用小顶堆来进行升序排序,步骤和弊端如下:

具体步骤

1.建堆:给定一个无序数组int a[5]={4, 10, 3, 5, 1},通过向下调整法将其构建为小顶堆int a[5]={1, 3, 4,5,10};

        1
       /  \
     3    4
     / \
   5   10

 

2.交换与调整:将小顶堆的堆顶元素(当前最小值)与数组末尾元素交换位置。

堆顶元素(1)与数组末尾元素(10)交换:      

      10
      /  \
    3    4
    / \
  5    1
由于交换后的堆顶元素可能不再是最小值,因此需要对剩余元素重新调整为小顶堆。

对应的数组表示变为:[10, 3, 4, 5, 1],此时,1已经被放到了数组最后的位置,不再参与后续堆化。

但是注意了,剩余元素[10, 3, 4, 5]需要重新调整为小顶堆。但是,不能直接通过下沉操作将3放到堆顶,因为这里的adjustDown函数是从堆顶开始与较大的子节点交换,直到找到合适的位置。在这个情况下,堆顶是10,它是当前堆中的最大值,下沉操作会将它与孩子几点钟较大的那一个孩子节点交换,也就是4,并不能把3交换上去。

正确的重新堆化过程:实际上,我们需要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在这个例子中是4),向上逐个节点进行堆化,确保每个子树都满足小顶堆的性质。
然后,我们再将根节点(10)与其子节点中较小的一个进行交换,直到整个堆满足小顶堆的性质。
这个过程比简单地下沉操作要复杂得多,因为它可能涉及到多次交换和比较。

 

3.重复步骤:重复步骤2,每次都将新的堆顶元素(当前最小值)与数组末尾元素交换,并重新调整剩余元素为小顶堆。

弊端(与大顶堆相比)

一、效率低下

  • 小顶堆:
  1. 每次交换到末尾的是当前最小值。
  2. 需要对整个堆进行重新调整以得到下一个最小值。
  3. 迭代过程中每次都需要进行调整,导致整体效率低下。
  • 大顶堆:
  1. 每次交换到末尾的是当前最大值。
  2. 剩余元素自然形成新的堆,只需对堆顶元素进行向下调整。
  3. 每次迭代的时间复杂度相对较低。

二、稳定性问题

  • 小顶堆升序排序时,每次交换最小值可能破坏相同元素的相对顺序,稳定性问题更突出。

三、逻辑复杂性

  • 小顶堆用于升序排序反直觉。
  • 升序排序目标为从小到大排列,大顶堆堆顶为当前最大值,更符合需求。
  • 小顶堆需每次交换后进行复杂调整操作。

 

ps:在第一次学习数据结构的时候,我并没有学过堆排序。这篇博客也是本人到目前为止写的最心累的一篇博客!其实如果掌握好了前面堆的实现的内容,堆排序理解和实现起来并不难。所以前面的内容一定要理解到位!

 

 

 

标签:parent,int,元素,堆排序,算法,数组,升序,节点
From: https://blog.csdn.net/2403_82706967/article/details/144071589

相关文章

  • git merge时三方合并算法源码解读
    三方合并算法简介:Git的三方合并算法主要由merge-recursive.c和diff.c中的代码实现,核心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步骤:找到共同祖先、生成差异、合并变更。这段代码逻辑较复杂,这里只讲解Git代码库中的关键函数和其逻辑。以下是简化和注释版的三方合并算法实现的核心代码片段:1.找......
  • 【算法】回溯
    上期回顾:【算法】分治个人主页:GUIQU.归属专栏:算法目录1.回溯算法的基本概念2.回溯算法的原理3.回溯算法的常见应用场景3.1全排列问题3.2组合问题3.3数独问题3.4N皇后问题4.回溯算法的优缺点5.回溯算法的优化技巧与拓展5.1剪枝策略5.2与其他算法思......
  • 【算法】贪心
    上期回顾:【算法】回溯个人主页:GUIQU.归属专栏:算法目录1.贪心算法的基本概念2.贪心算法的原理3.贪心算法的常见应用场景3.1活动安排问题3.2找零钱问题3.3哈夫曼编码问题4.贪心算法的优缺点5.贪心算法的拓展与思考5.1贪心算法与动态规划的对比与联系5.2......
  • 二元分类算法:C#实现支持向量机(SVM)与应用
    在机器学习中,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VM)是一种用于二元分类的常用算法。SVM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找到一个最优的分隔超平面,将样本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与逻辑回归不同,SVM强调的是“最大化两个类别之间的边界”,这使得它在高维空间中的表现尤其优异。本篇文章将带你了解......
  • 视觉算法岗面试准备
    投递了一个视觉算法岗的寒假实习,接到了HR的电话,明天面试,时间紧任务重,想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一下自己今天准备的一些基础的视觉算法岗可能会问到的问题:1、常见的目标检测与语义分割算法有哪些?目标检测算法有YOLO系列(像YOLOv3、YOLOv4、YOLOv5等),它速度比较快,检测精度也不错。......
  • 数据结构初阶终——七大排序法(堆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
    排序1.插入排序2.希尔排序3.冒泡排序4.选择排序(双头排序优化版)5.堆排序6.快速排序1).双指针法2).前后指针法3).非递归法7.归并排序1).递归版本(递归的回退就是归并)2).非递归版本(迭代版本)计算机执行的最多的操作之一就有排序,排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接下来......
  • 2024年最新多目标优化算法:多目标班翠鸟优化算法(MOPKO)求解ZDT1-ZDT4,ZDT6,提供完整MATLAB
    一、班翠鸟优化算法班翠鸟优化算法(PiedKingfisherOptimizer,PKO)是一种基于群体的新型元启发式算法,由AbdelazimHussien于2024年提出。该算法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班翠鸟独特的狩猎行为和共生关系中汲取灵感,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同搜索空间中的各种优化挑战算法描述PKO算法通......
  • ST算法
    ST算法:基于倍增原理的算法。  对数列的每一个元素,我们将它分成单独的区间,将其作为第一组,再对每两个元素分成单独的区间,作为第二组,再对四个元素分成单独区间,依次类推。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多个小区间完全覆盖一个大区间(可以重叠但不超过),则大区间的最值一定和这些小区间的最值相等。......
  •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day59| 47.参加科学大会 94.城市间货物运输
    学习资料:https://www.programmercarl.com/kamacoder/0047.参会dijkstra堆.html#思路dijkstra堆优化节点少:用邻接矩阵边少:用邻接表Bellman_ford算法边的权值有负数;对所有边进行松弛n-1次的操作松弛(A---value--->B)ifminDist[B]>minDist[A]+value:minDist[B]=minDist[A......
  •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十四天(统一迭代;LeetCode226.翻转二叉树;LeetCode101.对称二叉树
    统一迭代LeetCode144.二叉树的前序遍历题目链接:二叉树的前序遍历题目链接代码/***Definitionforabinarytreenode.*publicclassTreeNode{*intval;*TreeNodeleft;*TreeNoderight;*TreeNode(){}*TreeNode(int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