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排序
堆排序(heap sort)是一种基于堆数据结构实现的高效排序算法。我们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建堆操作”和“元素出堆操作”实现堆排序。
- 输入数组并建立小顶堆,此时最小元素位于堆顶。
- 不断执行出堆操作,依次记录出堆元素,即可得到从小到大排序的序列。
以上方法虽然可行,但需借助一个额外数组来保存弹出的元素,比较浪费空间。在实际中,我们通常使用一种更加优雅的实现方式。
算法流程
设数组长度为n,对排序流程如下所示。
- 输入数组并建立大顶堆。完成后,最大元素位于堆顶。
- 将堆顶元素(第一个元素)与堆底元素(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完成交换后,堆的长度减1,已排序元素数量加1。
- 从堆顶元素开始,从顶至底执行堆化操作(sift down)。完成堆化后,堆的性质得到修复。
- 循环执行第
2.
步和第3.
步。循环n-1轮后,即可完成数组排序。
在代码实现中,我们使用了与“堆”相同的从顶至底堆化sift_down()
函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堆的长度会随着提取最大元素而减小,因此我们需要给sift_down()
函数添加一个长度参数n,用于指定堆的当前有效长度。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从顶至底堆化*/
void sift_down(vector<int> &nums, int n, int i){
while (true){
// 判断节点 i, l, r 中值最大的节点,记为 ma
int l = 2 * i + 1;
int r = 2 * i + 2;
int ma = i;
if (l < n && nums[l] > nums[ma]){
ma = l;
}
if (r < n &&nums[r] > nums[ma]){
ma = r;
}
//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 r 越界,则无须继续堆化,跳出
if (ma == i) break;
// 交换两节点
swap(nums[i], nums[ma]);
// 循环向下堆化
i = ma;
}
}
/*堆排序*/
void heap_sort(vector<int> &nums){
// 建堆操作:堆化除叶节点之外的其他所有节点
for (int i = nums.size() / 2 - 1; i >= 0; --i){
sift_down(nums, nums.size(), i);
}
// 从堆中提取最大元素,循环 n - 1 轮
for (int i = nums.size() - 1; i > 0; --i){
// 交换根节点与最右叶节点(交换首元素与尾元素)
swap(nums[0], nums[i]);
// 以根节点为起点,从顶至底进行堆化
sift_down(nums, i, 0);
}
}
int main(){
vector<int> nums = { 12, 33, 5, 4, 66, 7, 2 };
heap_sort(nums);
for (int num : nums){
cout << num << " ";
}
cout << endl;
system("pause");
return 0;
}
算法特性
-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非自适应排序:建堆操作使用O(n)时间。从堆中提取最大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总共循环n-1轮。
- 空间复杂度为O(1)、原地排序:几个指针变量使用O(1)空间。元素交换和堆化操作都是在原数组上进行的。
- 非稳定排序:在交换堆顶元素和堆底元素时,相等元素的相对位置可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