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深入讲解了源代码和计算机程序的编译过程,让我们对编程有了更细致的理解。所谓源代码,其实就是我们用诸如C、Java等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的原始程序代码。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按照教材编写练习题时,那些敲击键盘完成的代码就是源代码。
在这一章节里,提到了源代码与源文件(包含了源代码的文本文件)、目标文件(经过编译器初步处理后的中间结果)以及本地代码(即机器语言,是CPU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之前提到过,CPU只能运行本地代码,而源代码需要经过编译器的转换才能成为本地代码,这个转换过程至关重要。
编译器在此扮演了核心角色,它是一个专门用于将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的源代码转换为对应CPU能够理解并执行的本地代码的工具。每种编程语言都有其对应的编译器,它们负责读取源代码并进行翻译工作。
此外,我们也接触到了可执行文件,通常以.exe扩展名结尾,这是经过编译和链接之后形成的可以直接运行的文件。BIOS作为一个引导程序,在计算机启动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此处主要关注的是源代码如何通过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的过程。
编译完成后,会产生目标文件,但这些文件还不能独立运行,还需要通过链接器进行下一步处理。链接器的工作是将多个目标文件整合起来,并且可能引用库文件中的部分代码,最终生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文件(.exe)。库文件则包含了预先编译好的函数和变量组,可以被多个程序共享使用。
当可执行文件加载到内存后,程序会在运行时划分出栈和堆两个内存区域。栈主要用来存储函数内部临时变量、函数调用参数等;而堆则是动态分配内存的地方,用于存放程序运行过程中创建的对象和数据结构。
总结来说,第八章详细阐述了从源代码到最终可执行文件的完整生命周期,包括编译器转换源代码为本地代码,链接器将目标文件组合成可执行文件,以及程序在内存中运行时栈和堆的作用等内容。
标签:可执行文件,读后感,文件,代码,程序,第八章,编译,编译器,源代码 From: https://www.cnblogs.com/van311/p/1801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