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
cs架构与bs架构
引入
- C/S和B/S都是互联网中常见的网络结构模型。
(一)什么是C/S模型
- C是英文单词'Client'的首字母,即客户端的意思。
- C/S就是'Client/Server'的缩写,即'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 例如:拼多多APP等客户端。
(二)什么是B/S模型
- B是英文单词'Browser'的首字母,即浏览器的意思;
- S是英文单词'Server'首字母,即服务器的意思。
- B/S就是'Browser/Server'缩写
- 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 例如:淘宝网、京东网等等
- 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三)C/S模型和B/S模型两大模型的比较
-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
- C/S是美国Borland公司最早研发
- B/S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
- 目前,这两项技术以被世界各国所掌握
- 国内公司以C/S和B/S技术开发出产品也很多。
- 这两种技术都有自己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群,各家企业都说自己的管理软件架构技术功能强大、先进、方便,都能举出各自的客户群体。
(四)C/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 优势
- 针对客户端可以高度定制
- 劣势
- 需要用户去下载才能使用,不方便
(1)应用服务器允许数据负荷较轻
-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
- 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
- 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也称为应用服务器。
- 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
(2)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
- 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运行数据,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
- 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必须有客户才能
- 建立定单这样的规则。
- 所有这些,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是“透明”的,他们无须过问(通常也无法干涉)背后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
- 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
- 在C/S体系的下,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C/S架构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
- 首先,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有这样一些问题
- 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讯连接,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 其次,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
- 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更是猛烈冲击C/S,并对其形成威胁和挑战。
(五)B/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
(1)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 目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
- 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 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 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
- 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
- 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
- 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 今后,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惊人的。
- 因此,维护和升级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户机,“胖”服务器。
(2)成本降低,选择更多
-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
- 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windows并不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 现在的趋势是凡使用B/S架构的应用管理软件,只需安装在Linux服务器上即可,而且安全性高。
- 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电脑不受影响,这就使的最流行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快速发展起来
- Linux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这种选择非常盛行。
- 比如说很多人每天上“网易”(原文为新浪)网,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了解“网易”的服务器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而事实上大部分网站确实没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但用户的电脑本身安装的大部分是windows操作系统
(3)应用服务器允许数据符合较重
- 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Server)上,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Server)端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
- 所有的客户端只有浏览器,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硬件维护。
- 但是,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许多单位都备有数据库存储服务器,以防万一。
(六)C/S与B/S区别
- 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是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的
- 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是建立在广域网的基础上的
(1)硬件环境不同
- C/S一般建立在专用的网络上
- 小范围里的网络环境,局域网之间再通过专门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
- B/S建立在广域网之上的
- 不必是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
- 例如电话上网,租用设备,信息自己管理,有比C/S更强的适应范围
- 一般只要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行。
(2)对安全要求不同
- C/S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
- 一般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采用C/S结构适宜,可以通过B/S发布部分可公开信息。
- B/S建立在广域网之上,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弱,面向是不可知的用户群。
(3)对程序架构不同
- C/S程序可以更加注重流程,可以对权限多层次校验,对系统运行速度可以较少考虑。
- B/S对安全以及访问速度的多重的考虑,建立在需要更加优化的基础之上。
- 比C/S有更高的要求,B/S结构的程序架构是发展的趋势,从MS的.Net系列的BizTalk2000Exchange2000等,全面支持网络的构件搭建的系统。
- SUN和IBM推的JavaBean构件技术等,使B/S更加成熟。
(4)软件重用不同
- C/S程序可以不可避免的整体性考虑
- 构件的重用性不如在B/S要求下的构件的重用性好。
- B/S对的多重结构,要求构件相对独立的功能。
- 能够相对较好的重用。就如买来的餐桌可以再利用,而不是做在墙上的石头桌子。
(5)系统维护不同
- 系统维护是软件生存周期中,开销大,相当重要
- C/S程序由于整体性,必须整体考察,处理出现的问题以及系统升级难,可能是再做一个全新的系统。
- B/S构件组成方面构件个别的更换,实现系统的无缝升级。
- 系统维护开销减到最小,用户从网上自己下载安装就可以实现升级。
(6)处理问题不同
- C/S程序可以处理用户面固定,并且在相同区域,安全要求高的需求,与操作系统相关,应该都是相同的系统。
- B/S建立在广域网上,面向不同的用户群,分散地域,这是C/S无法作到的,与操作系统平台关系最小。
(7)用户接口不同
- C/S多是建立在Window平台上,表现方法有限,对程序员普遍要求较高。
- B/S建立在浏览器上,有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与用户交流,并且大部分难度减低,降低开发成本。
(8)信息流不同
- C/S程序一般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机械式处理,交互性相对低。
- B/S信息流向可变化,B-B、B-C、B-G等信息流向的变化,更象交易中心。
操作系统与网络通信
引入
(1)什么是网络编程
- 网络编程是指通过编程语言在计算机之间建立通信的一种方式。
- 它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传输的关键组成部分,使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交换信息和共享资源。
- 网络编程涉及许多不同的技术和协议,包括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等。
- 这些协议规定了如何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以及如何在网络上创建、管理和维护连接。
- 总结:
- 网络编程的研究前提就是基于互联网
- 网络编程就是基于互联网编写代码
(2)学习网络编程的目的/结果
- 学习网络编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的应用程序。
- 这种类型的软件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客户端(运行在用户的设备上)和服务器(运行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上)。
- 通过学习网络编程,你可以掌握开发C/S应用程序所需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使用各种编程框架来简化开发过程。
- 总结:学习完网络编程之后就可以开发C/S架构的软件(掌握原理 使用框架)
(3)网络编程发展史
(1)网络编程的来源
- 网络编程起源于美国军方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够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互。
- 然而,在没有网络编程技术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采用物理媒体(如磁带或硬盘)进行数据复制和传输。
- 因此,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交换,从而诞生了网络编程技术。
- 总结:该技术源于美国军方>>>:很多先进的技术都是由军事发明后续转为民用
(2)实际应用
-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编程逐渐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商业、教育、娱乐、科学研究等。
-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编程技术开发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社交媒体平台、在线游戏等。
- 实际中的例子
- 军方想要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数据交互
- 没有网络编程技术的时候只能拿U盘拷贝并携带
- 为了跨区域交互数据所以发明了网络编程
(4)早期的远程通信
(1)一开始:座机电话
- 彼此打电话需要电话线
- 早期的远程通信主要依赖于座机电话,人们通过拨号将语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通过电话线路将这些信号发送到另一端,接收方再将电信号转换回语音信号。
(2)后来:大屁股电脑
- 数据交互需要插网线
-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可以利用调制解调器(也称为猫)通过电话线路进行数据传输。
- 这种方式被称为异步转移模式(Async Transfer Mode,ATM),虽然速度较慢,但它是最早的宽带网络之一。
(3)现在:智能手机
- 数据交互需要无限网卡
- 远程通信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个物理链接介质
-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如Wi-Fi、蜂窝数据网络)与互联网进行无缝通信。
-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电子邮件、浏览网页、观看视频、下载音乐等。
(5)互联网协议
-
不同计算机之间要想实现无障碍交互
- 除了需要有物理链接介质之外还需要一套公有的标准
-
互联网协议是用于规范网络通信的标准规则。
-
它们定义了如何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以及如何在网络上建立、管理和维护连接。
-
一些常见的互联网协议包括:
-
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负责确保数据包从源节点安全、可靠地传输到目的地节点。
-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Web的主要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HTML文档和其他类型的内容。
-
FTP:文件传输协议,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
-
(6)思考
- 为什么不同厂家的手机零部件几乎是一样的
- 这是因为电子设备制造商遵循了一些共同的技术标准和规格。
- 比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电子设备设计和制造的标准,这些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接受和遵守。
- 此外,像USB接口、HDMI接口等技术规范也被广泛应用,使得不同厂商的电子设备可以兼容和互操作
- 这个标准是>>>:互联网协议(OSI七层协议)
- 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 IP是一种为计算机网络提供路由选择和地址管理的协议,它是互联网基础架构的核心组件之一。
- 通过IP协议,不同类型的设备和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通信和互联。
(一)操作系统
-
操作系统(OS):
- (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
-
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
-
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
注:计算机(硬件)->os->应用软件
(二)互联网的本质
-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网络协议
(1)引入
- 一台硬件设备有了操作系统,然后装上软件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 然而我们也只能自己使用。
- 像这样,每个人都拥有一台自己的机器,然而彼此孤立
(2)如何能大家一起玩耍
- 就需要借助internet互联网
(3)什么是internet
- 其实两台计算机之间通信与两个人打电话之间通信的原理是一样的(中国有很多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为了全中国人都可以听懂,大家统一讲普通话)
- 普通话属于中国国内人与人之间通信的标准,那如果是两个国家的人交流呢?
- 问题是,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人/计算机掌握全世界的语言/标准
- 于是有了世界统一的通信标准:英语
(4)结论
- 英语成为世界上所有人通信的统一标准
- 如果把计算机看成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
- 那么连接两台计算机之间的 Internet 实际上就是
- 一系列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称之为互联网协议,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协议,总称为“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
- 互联网协议的功能:
- 定义计算机如何接入 Internet,以及接入 Internet 的计算机通信的标准。
(三)OSI七层协议介绍
- 互联网协议按照功能不同分为OSI七层或TCP/IP五层或TCP/IP四层
- TCP/IP 四层
- 应用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TCP/IP 五层
- 应用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OSI 七层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每层运行常见物理设备
- OSI七层协议数据传输的封包与解包过程
(四)TCP/IP 五层
- TCP/IP 五层 将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合并为应用层
- TCP/IP 五层每层都运行特定的协议,越往上越靠近用户,越往下越靠近硬件
(1)物理层
(1)物理层的由来
- 上面提到,孤立的计算机之间要想一起玩,就必须接入internet,言外之意就是计算机之间必须完成组网
- 硬件设备+光缆
(2)物理层功能
- 主要是基于电器特性发送高低电压(电信号),高电压对应数字1,低电压对应数字0
(2)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由来
- 单纯的电信号0和1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规定电信号多少位一组,每组什么意思
(2)数据链路层功能
- 定义电信号的分组方式
(3)补充
(1)以太网协议
- 早期的时候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分组方式,后来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即以太网协议ethernet
-
ethernet规定
- 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叫做‘帧’
- 每一数据帧分成:报头head和数据data两部分
-
head包含:(固定18个字节)
- 发送者/源地址,6个字节
- 接收者/目标地址,6个字节
- 数据类型,6个字节
-
data包含:(最短46字节,最长1500字节)
- 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
head长度+data长度=最短64字节,最长1518字节,超过最大限制就分片发送
(2)mac地址
- head中包含的源和目标地址由来:ethernet规定接入internet的设备都必须具备网卡,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便是指网卡的地址,即mac地址
- mac地址:每块网卡出厂时都被烧制上一个世界唯一的mac地址,长度为48位2进制,通常由12位16进制数表示(前六位是厂商编号,后六位是流水线号)
ether 00:16:3e:1a:83:a0
(3)广播
- 有了mac地址,同一网络内的两台主机就可以通信了(一台主机通过arp协议获取另外一台主机的mac地址)
- ethernet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广播的方式进行通信,即计算机通信基本靠吼
(3)网络层
引入
(1)什么是互联网
- 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通过将数十亿台设备、网络和数据中心互相连接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 总结:将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介质
(2)互联网建立的目的
- 方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家里和数据交换
- 基于互联网的数据交互可以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率和效率
- 总结:
- 基于互联网做数据交互
(3)上网的本质
- 或服务器进行通信。在这种通信中,用户可以通过发送请求来获取所需的资源,如网页内容、电子邮件、文件等,同时也可以向其他用户提供自己的资源。
- 基于网线去访问其他计算机的资源
其实我们的计算机也可以称之为服务器/服务端(专门对外提供服务)
(1)网络层由来
- 有了ethernet、mac地址、广播的发送方式,世界上的计算机就可以彼此通信了,问题是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是由一个个彼此隔离的小的局域网组成的,那么如果所有的通信都采用以太网的广播方式,那么一台机器发送的包全世界都会收到,
- 这就不仅仅是效率低的问题了,这会是一种灾难
- 必须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哪些计算机属于同一广播域,哪些不是
- 如果是就采用广播的方式发送
- 如果不是就采用路由的方式(向不同广播域/子网分发数据包),mac地址是无法区分的,它只跟厂商有关
(2)网络层功能
- 引入一套新的地址用来区分不同的广播域/子网,这套地址就是网络地址
(3)补充
(1)IP协议
- IP协议: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它定义的地址称之为ip地址,广泛采用的是ipv4版本,它规定网络地址有32为2进制表示
- 范围0.0.0.0-255.255.255.255
- 一个ip地址通常写出四段十进制数,例如:192.168.1.2
(2)ip地址分层两部分
- 网络部分:标识子网
- 主机部分:标识主机
- 注意:单纯的ip地址段只是标识了ip地址的种类,从网络部分或主机部分都无法辨识一个ip所处的子网
(3)子网掩码
-
子网掩码:就是表示一个网络特征的参数
-
它在形式上等同于IP地址,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字,它的网络部分全部为1,主机部分全部为0。
-
知道”子网掩码”,我们就能判断,任意两个IP地址是否处在同一个子网络。
- 方法是将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AND运算(两个数位都为1,运算结果为1,否则为0),然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
- 如果是的话,就表明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中,否则就不是。
-
总结:
- IP协议的作用主要有俩个,一个是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另一个就是确定那些地址在同一个子网络中。
(4)ip数据包
- ip数据包也分为head和data部分,无须为ip包定义单独的栏位,直接放入以太网包的data部分
- head:长度为20到60字节
- data:最长为65,515字节。
- 而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长只有1500字节。
- 因此,如果IP数据包超过了1500字节,它就需要分割成几个以太网数据包,分开发送了。
(5)ARP协议
- arp协议由来:计算机通信基本靠吼,即广播的方式,所有上层的包到最后都要封装上以太网头,然后通过以太网协议发送,在谈及以太网协议时候,我门了解到通信是基于mac的广播方式实现,计算机在发包时,获取自身的mac是容易的,如何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就需要通过arp协议
- arp协议功能:广播的方式发送数据包,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地址
- 协议工作方式:每台主机ip都是已知的
(4)传输层
(1)传输层由来
- 网络层的ip帮我们区分子网,以太网层的mac帮我们找到主机,然后大家使用的都是应用程序,你的电脑上可能同时开启qq,暴风影音,等多个应用程序,
- 那么我们通过ip和mac找到了一台特定的主机,如何标识这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答案就是端口,端口即应用程序与网卡关联的编号。
(2)传输层功能
- 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
- 补充:端口范围0-65535,0-1023为系统占用端口
(3)TCP协议/UDP协议
(1)TCP协议
- 可靠传输,TCP数据包没有长度限制,理论上可以无限长
- 但是为了保证网络的效率,通常TCP数据包的长度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以确保单个TCP数据包不必再分割。
注意: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 三次握手:
- 第一次:客户端先服务端发送一个建立关系的请求,并告诉服务端 我是客户端SYN=1
- 第二次:服务端接收到了请求后,发送个客户端我接受到了的信息,并告诉客户端我是服务端ACK=1
- 第三次:客户端接收到服务端返回的信息后,建立关系。
- 四次挥手:
- 第一次: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一个断开连接的请求
- 第二次: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请求,并告诉客户端同意一个请求
- 第三次: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断开连接的请求
- 第四次:客户端收到信息,回复断开信息。
(2)UDP协议
-
不可靠传输,”报头”部分一共只有8个字节,总长度不超过65,535字节,正好放进一个IP数据包。
-
总结:
- TCP协议:建议一个长久的连接、客户端不断的向服务端发送数据,服务端不断的向客户端相应数据
- UDP协议:不可靠传输,一次性经数据打包全部发送过去
(5)应用层
(1)应用层由来
- 用户使用的都是应用程序,均工作于应用层,互联网是开发的,大家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数据多种多样,必须规定好数据的组织形式
(2)应用层功能
- 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