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b调试
它是gcc的调试工具,调试工具都能干什么就不多说了。
7-1生成调试信息
在使用gcc编译c/c++的程序时,需要在编译命令中加入 -g
这一参数,它可以为你显示函数名,变量名 等待。例如:gcc -g test.c -o test
7-2启动gdb调试信息
启动指令:gdb 可执行程序名称
设置运行参数:(在gdb中使用)
set args 可指定运行时参数。
show args 查看设置好的运行参数。
启动程序:(在gdb中使用)
run 让程序开始执行,
如果遇到断点,则停止中断点处。
start 让程序一步步向下执行。
7-3在调试中显示源代码
如果在编译的命令上使用了 -g 选项,则可以在调试的过程中使用命令list或者l把源代码显示出来。并且可以中gdb中使用 特殊的指令来查看原代码中的内容。
指令:
list 行数 打印第 x 行的上下文内容
list 函数名 显示对应函数名的原程序
list 显示当前行后面的源程序
list - 显示当前文件开始处的源程序
list file:num 显示file文件的第num行
list file:func 显示file文件中名为func函数的源代码
set listsize 行数 设置一次显示几行源代码(默认显示10行)
show listsize 查看当前listsize的设置
7-4断点设置
设置普通断点:
break 设置断点,可简写为b
b num 在程序的第num行设置断点
b func 在名为func函数的入口处设置断点
多文件直接设置断点:
b filename:num 在名为filename的源文件的第num行处打断点
b filename:func 在名为filename的源文件中的名为func函数的入口处打断点。
查询所有断点:info b 或 info break 或 i break 或 i b,执行后会显示当前的所有断点及其序号。
条件断点:(满足一定条件以后才会触发的断点)
b main.c:num if intValue == 5 在main.c源文件中的第八行设断点,如果行中的intValue的值等于 5时则暂停执行程序。
7-5断点的维护
删除断点:delete可简写为d
delete num 删除断点序号为num的断点
delete 3 4 删除三号和四号断点
delete 1-n 删除从1到n的断点
delete 删除所有断点
指定断点无效:disable可简写为dis
disable num 使得断点序号为num的断点失效。
disable 3 4 使得三号四号断点无效
disable 1-n 使得1到n个断点无效
disable 使得所有断点无效
使无效的断点生效:enable可简写为ena
enable num 使得断点序号为num的断点恢复有效
enable 3 4 使得三号四号断点恢复有效
enable 1-n 使得1到n号断点恢复有效
enable 使得所有无效断点恢复有效
7-6gdb中调试代码的命令
run 运行程序,如果没有断点则会运行到底。可简写为r
next 单步跟踪,向下执行一条指令。可简写为n
step 单步跟踪,进入被调用的函数体内。可简写为s
finish 退出进入的函数,如果退出失败则函数中可能有断点导致退不出来
until 在一个循环体内单步跟踪时,如果不想跟踪了该命令可以直接运行到退出循环体。可简写为u
continue 继续运行程序,直到碰到下一个断点,没有断点则执行到底。可简写为c
7-7调试过程中查看变量的值
打印运行时变量的值:
print XXX 打印值。其中的XXX可以为变量名,字符串,表达式的值,可简写为p
自动显示变量的值:
如果需要长期跟踪某个变量什么的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因为它可以在每一次单步跟踪时,打印一遍你 指定要展示的变量。
display 变量名 将某个变量设置为自动显示
info display 查看 display设置的自动显示的信息。
delete display num 删除编号为num的自动显示(编号通过info display查看)。
当然,可以通过加空格的方式或者1-n的方式删除多个自动显示
disable display num 将编号为num的自动显示置为无效
当然,可以通过加空格,1-n的方式来为多个目标设置无效
enable display num 恢复编号为num的自动显示
当然,可以通过加空格,1-n的方式来为多个无效目标设置有效
其他操作:
ptype XX 这个命令用于查看XX变量的数据类型。
p XX 这个命令用于打印XX变量的值
set var xx 可以在调试过程中修改xx的值。如set var x = 10 将程序中x变量的值设置为10.
标签:设置,07,19,list,num,调试程序,简写,断点,display From: https://www.cnblogs.com/xiaobai1523/p/1796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