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写在前面
- 一、技术第一,业务、情商、沟通去一边吧
- 二、盲目追求大公司的技术解决方案
- 三、追赶时髦技术,对旧技术嗤之以鼻
- 四、“面向PPT编程——纸上谈兵”
- 五、会的多vs会的精?
- 六、学完就忘
写在前面
很多程序员,其实并不是出身于BAT等大厂,而是在一些中小厂为公司为自己发光发热。
一边努力学习着技术,一边应对着工作中不停的CRUD、应对着产品经理不断变化的需求。有时候静下来也会迷茫:自己怎么才能突破当前的舒适圈?自己这几年来所做所学所用是不是正确的方向?
今天咱们就一起梳理一下,那些大部分程序员都会走的弯路(不服来辩~)。
一、技术第一,业务、情商、沟通去一边吧
很多技术小伙伴,尤其是刚毕业、工作年限不久的,在工作过程中,对技术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一度认为“除了技术以外,其他都不重要”。
于是,不再去熟悉公司的业务,不再去在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去揣测领导的意图。看起来非常的潇洒:我有技术在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对于初级、中级甚至高级程序员来说,技术实力就代表着你个人的能力。但是工作时间一久,尤其是5年以上,会发现技术根本是无穷无尽的,每天都在平稳的进行自我技术的提升,但是成效却并不是线性的增长了。
这也就是说,其实遇到了一个职业生涯的“瓶颈期
”。
到了你职业发展的瓶颈期,往往制约你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个人的“软实力
”。
全面发展,去锻炼自己技术以外的软实力,才是打开职业生涯突破口的一个关键。
在努力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刻意的关注业务、多提高自己个人的“软实力”。
一个产品和业务员,如果去学习一些技术,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作为一个程序员,去了解业务,简直不要太简单。如果一个程序员不光去立足技术,还对业务有一定的深入,思考问题的时候既可以从技术视角,也可以从业务视角出发,这样一来,可以去深度挖掘业务,突破自己的职业瓶颈,成为公司的中层高层。如果只关注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技术,是很难在一个公司得到晋升的,尤其是互联网公司。
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可以考虑将自己走在聚光灯之下,不要将自己只当一个幕后英雄。我们鼓励并欣赏幕后英雄,但是掌声是献给演员。所以怎么在职场表达自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程序员,都在深挖技术,沟通起来像一根木头,仿佛除了闷头写代码再没有什么能够打动他们的了。但是如果你能做一个又善于沟通、又善于分析、情商还不低,那就一定会在一群程序员中脱颖而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在职场是很难行得通的。
但是!工作1-3年的程序员们,还是要以技术为主,只有自身实力硬,才需要考虑“破局”之策!
二、盲目追求大公司的技术解决方案
BAT等大厂,对于很多中小厂的程序员来说就是遥不可及的“神之领域”,似乎从里面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散发着让人陶醉的气息。
也不怪朋友们,毕竟在企业中,面对枯燥的CRUD,自己免不了想多学点技术,丰富一下自身。而大厂的开源框架、解决方案更是学习资料中经常会出现的。
当自己学到了一项技术之后,就不免的感叹: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搞。让人不免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觉。于是,开始“东施效颦”,大厂这样搞,那我们也这样搞!
于是,开会的时候,跟领导提:“淘宝这样搞,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团这样搞省了多少成本提高多少效率,拿来把你”。做技术、做架构就是这个简单吗?
其实不是,大公司做技术选型,很多情况都是有其先决条件。比如说使用k8s、使用serviceMesh这种非常火的技术。但是很多小企业并不适合引入,因为这对技术人员、运维人员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
对于大厂来说,他们的技术团队的技术能力是非常顶尖的,他们有使用那些技术的能力和资本,所以应用的这些技术,在我们公司并不可行。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团队的能力和规模没有达到这种水平,盲目的追求只能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投入来踩坑。
再者,我们还需要考虑当前的业务体量,是否真的有大厂的那么高的并发,是否需要保证那么高的可用性?追求高并发、高可用、高扩展的架构,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结合实际,来选择更加“经济适用
”的方案。引入的技术越多,使用的解决方案越新颖,看起来非常的酷炫,但是对公司来说,花出去的都是真金白银。大部分的企业还是需要挣钱的,没有“土豪”企业随随便便就一掷千金。
所以,在公司进行技术选型时,盲目追求大厂的现成的方案,无疑是一个偷懒的行为。需要首先判断该技术选型是不是适应自己公司的业务,当前公司的业务量和并发量是否真的能达到大厂的级别。
大厂的解决方案可以作为技术选型的借鉴参考,可以稍作简化
进行适配当前公司业务场景;可以考虑性价比非常高的方案,使用大厂的云平台
,将大厂的一些现成的技术能力利用起来;也可以将大厂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作为自己和团队的知识储备
,扩展自身的视野,对自己有所提高。
三、追赶时髦技术,对旧技术嗤之以鼻
很多对技术比较敏感的小伙伴,会经常翻阅一些博客、文档等,很多新技术刚一出来,就跟着官方文档、大佬的脚步学完了。
比如说,最近刚出的JDK21,其中有一个热门的新特性协程。这些小伙伴眼前一亮,哇塞流批流批,我要用!于是用在了项目中,其他同事小伙伴一看,哇这是什么?于是满足了非常强的虚荣心。但是实际上线之后,一个个的坑接踵而至。
其实,对于公司来说
,应用最新的技术,是需要从新技术的优势和成本来综合考虑的。看新技术是否能给公司带来效率,降低成本;从长远来看,业务增长的规模,是否有必要使用新技术;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学习成本和投入成本,以及效益产出。
对于个人来说
,应用了新的技术,这也是自己能力的体现和实践经验的一次尝试,也算是将新技术落地了。但是呢,比如说最近刚学习的设计模式,于是在业务代码中大量使用设计模式,遇到if-else就改成策略模式,遇到new对象就改成工厂模式,继承和接口的大量使用,自己玩的爽了,但是后来者维护你代码的时候,要多痛苦就有多痛苦。
技术永远是为业务服务的,做开发永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而不是个人的。一个新技术的落地,不光要结合当前的业务,还要考虑团队小伙伴的综合水平。这也是我们开篇第一条提的,一味的做技术,并不会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注意!风口上的技术不要盲目去追!
四、“面向PPT编程——纸上谈兵”
有相当一部分的技术小伙伴,喜欢看一些技术分析贴。比如说,分布式锁的应用,读写分离的好处等等。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空有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动手实践,终究是一场空。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配合实际开发过程中的实际动手经验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应届生,从java基础到微服务,再到分布式系统架构,说的头头是道,仿佛已经在业内已经是大师般的存在,于是高薪聘请进了公司。但是进公司之后,项目捣鼓了半天没跑起来,甚至很多基础的东西都搞不明白。
这并不是为了抨击理论而抬高实践。事实上,有大量理论基础的程序员,在真正进入实战之后,会更加迅速的进入状态,进步的更快。我想表达的是,当理论遇上了实践,那就是如鱼得水
,在你头脑中的知识更加巩固,牢不可破。
但是一些从技术向管理转型的程序员,恐怕就没那么多精力去扣细节、扣实践了。对于一心想成为架构师的小伙伴们,实践才是真理
!
能说会道固然能增加面试的成功率,面试的时候吹得再高大上,入职之后无法落地,那终究是笑话一场。
五、会的多vs会的精?
现在的招聘岗位,动辄需要:精通SpringBoot、SpringCloud、MySql、MongoDB、Redis、RabbitMQ、Docker、K8s……
看起来非常唬人,也确实如此,纵观JavaWeb开发的10年,从ssh到ssm再到springboot、springcloud,技术的广度无疑是爆炸式增长的。这也意味着程序员只会“越来越卷”。
没办法,入了这行就要有这个觉悟,就要“认卷”。否则的话,就只能安安稳稳的当一个CRUD工程师,成为一名真正的“码农”。
于是乎,很多小伙伴看到一个新的技术,就迫不及待的从网上查一查它的用法,写个Demo,大呼:哦~原来如此,我懂了。
一个技术要想研究的很深,真正达到“精通”的地步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使用一门技术,在1万QPS和10万QPS下,所思考问题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要清楚的找明白自己的定位,在当下的业务场景下,需要自己将技术研究的多深,多广。
当然,对于技术,当然是“多多益善
”~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什么技术都会一点,会写个Demo,不如去好好规划自己的技术栈
。
六、学完就忘
其实这也是很多小伙伴们苦恼的地方,不光是程序员,其他岗位的朋友也经常这样。
技术这个东西,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甚至还有一些“天赋
”在里面。
学习是需要记笔记的,猛龙过江之后,留下的仍然是一片平静的湖面。很多小伙伴坚持学习、坚持记笔记甚至写博客、提交开源代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个好习惯。
记笔记也是有方法的,最好是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我不需要每一个知识点都完全掌握,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起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知识目录)
,当遇到问题之后,自己知道有哪些方案去进行解决,然后解决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图谱中的落地的细节进行填充。空闲学习的时候也可以不断地填充自己的知识图谱,慢慢积累。
虽然达不到过目不忘,但是留下痕迹,再根据痕迹去追,简直不费吹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