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ctionHttpMethodProvider 接口的结构很简单,实现该接口只要实现一个属性即可——HttpMethods。该属性是一个字符串序列。
这啥意思呢?这个字符串序列代表的就是受支持的 HTTP 请求方式。比如,如果此属性返回 GET POST,那么被修饰的对象既支持 HTTP-GET 请求,也支持 HTTP-POST 请求。咱们在写 Web API 时最熟悉的这几个特性类就是实现了 IActionHttpMethodProvider 接口。
[HttpGet] [HttpPost] [HttpPut] [HttpDelete] [HttpHead] [HttpPatch] [HttpOptions]
这几个特性类不仅实现了 IActionHttpMethodProvider 接口,还实现了 IRouteTemplateProvider。所以它们可以当 [Route] 特性来用,又可以限制 HTTP 请求方式,一举两得。
咱们在实际项目中,如果希望一个操作方法同时支持多种请求方法,可以叠加使用以上特性类。比如
[HttpPut] [HttpPost] public float GetAFloat()
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个特性类,实现 IActionHttpMethodProvider 接口,从 HttpMethods 属性返回一组请求方式。
[AttributeUsage(AttributeTargets.Class | AttributeTargets.Method, AllowMultiple = false, Inherited = true)] public class CustHttpmethodsAttribute : Attribute, IActionHttpMethodProvider { private readonly string[] _httpmethods; // 构造函数 public CustHttpmethodsAttribute(params string[] httpmethods) { _httpmethods = httpmethods; } // 这个是实现接口的成员 public IEnumerable<string> HttpMethods => _httpmethods; }
很简单的一个类,HttpGet 等特性类只能应用到操作方法上,这里老周把限制放宽一些,让其可以应用到类和方法上,即可以用在控制器和操作方法上面。
通过构造函数的参数可以传递一个或 N 个HTTP请求方式。正因为如此,该特性类在同一个目标上就不需要多次应用了,所以,我把 AllowMultiple 设置为 false。
接下来,测试一下这厮能不能用。
[CustHttpmethods("PUT", "POST"), Route("manage/[action]")] public class StudentController : ControllerBase { public IActionResult AddNew(Student stu) { // 要是 StuSerail 或 Name 属性没找到 // IsValid 就返回 false if(!ModelState.IsValid) { return Content("数据无效"); } return Content($"添加成功!\n学号:{stu.StuSerial}\n姓名:{stu.Name}\n年龄:{stu.Age}\n微信名称:{stu.WXName}"); } }
下面是 Student 类的定义。
public class Student { /// <summary> /// 学号 /// </summary> [BindRequired] public long StuSerial { get; set; } /// <summary> /// 姓名 /// </summary> [BindRequired] public string? Name { get; set; } = "宇宙人"; /// <summary> /// 微信名字 /// </summary> public string? WXName { get; set; } = "钓鱼佬"; /// <summary> /// 年龄 /// </summary> public int Age { get; set; } = 0; }
应用了 BindRequired 特性的意思就是:在模型绑定时,如果没能在客户端提交的数据中找到这些属性的值,那么模型的绑定状态(Model State)就会设置 IsValid 属性为 false。在 Student 类中,StuSerial 和 Name 属性要求必须绑定有效。
根据上述代码的设计,Student 控制器中的所有操作都只允许 HTTP-PUT 和 HTTP-POST 两种请求。下面咱们来验证一下,前面写的 CustHttpmethods 特性是否生效。
这里老周用 .NET Tools 提供的 http-repl 工具来测试——嗯,别多想,肯定是个命令行工具。如果你还没安装,可以用这条命令安装它。
dotnet tool install -g Microsoft.dotnet-httprepl
其中,-g 表示安装到用户的默认路径中。
用法:httprepl http://localhost:1254,回车后进入交互模式,只要输入相关命令即可。如 get post delete put patch 等,帮助信息可以用 help 来查看。
咱们把 echo 选项打开,这样该工具就会显示请求的 HTTP 消息。
echo on
运行应用程序,试试 HTTP-GET 能不能访问。
get /manage/addnew?stuserial=123456&name=小吴&age=22
得到的响应消息如下:
显然,GET 方法无法通过。
那试试 POST 。
post /manage/addnew -h "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c stu.stuserial=123456&stu.name=小明&stu.age=24&stu.wxname=二哈
-h 表示要添加的 HTTP 消息头,多个头可以多次使用-h,总之一个头用一次-h;-c 表示正文(body)。
这一次提交很顺利,得到服务器的正确回应。
正文部分的 stu 前缀可以省略。
stuserial=123456&name=小高&age=20&wxname=工具人
POST 请求没有问题,再试试 PUT。
put /manage/addnew -h 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c stuserial=67980&name=小张&age=19&wxname=扫雷冠军
请求也成功完成,服务器有正确的响应。
咱们继续实验。刚才测试的都是标准的 HTTP 请求方式,要是咱们来个非规范的会怎么样呢?比如,弄个叫 “SET” 的请求方法。
[CustHttpmethods("SET"), Route("manage/[action]")] public class StudentController : ControllerBase { …… }
实验继续。
这一次咱们不能用 http-repl 工具了,因为 SET 不是规范的请求方式,测试工具不支持。但可以写个控制台应用程序来测试。
// 这一行主要是为了等服务器运行起来 // 当此项目与服务器项目一起启动时用得上 await Task.Delay(1000); Uri rootUrl = new("https://localhost:12550"); HttpClient client = new(); // form-data IDictionary<string, string> data = new Dictionary<string, string>() { ["stuserial"] = "76008", ["name"] = "小青", ["age"] = "19", ["wxname"] = "南方小鲟" }; FormUrlEncodedContent content = new FormUrlEncodedContent(data); HttpRequestMessage reqmsg = new HttpRequestMessage(); // 这个不是标准的,得自己写上 reqmsg.Method = new HttpMethod("SET"); reqmsg.RequestUri = new Uri(rootUrl, "/manage/addnew"); reqmsg.Content = content; // 发送 var resp = await client.SendAsync(reqmsg); Console.WriteLine($"响应代码:{(int)resp.StatusCode}"); Console.WriteLine($"响应内容:\n{await resp.Content.ReadAsStringAsync()}"); // 这两行只是为了让程序能停下来罢了,没其他用途 Console.WriteLine(); Console.ReadKey();
虽然是非标准的请求方式,但的确可用。
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儿了。
标签:Core,ASP,HTTP,请求,自定义,stu,new,IActionHttpMethodProvider,public From: https://www.cnblogs.com/tcjiaan/p/16973012.html